从撤桶下楼遇阻到日产厨余300桶 曙光街道垃圾分类变化喜人

2020年06月03日07:39  来源:北京日报
 
原标题:从撤桶下楼遇阻到日产厨余300桶

  ▲5月份曙光街道共分出8500多桶厨余垃圾。

  本报记者 饶强摄

   两个孩子正在检查厨余垃圾的分类情况。谭辉摄

  厨余垃圾是生活垃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垃圾分类工作的难点和痛点。实施分类第一个月,曙光街道辖区54个居民小区共设置了66个24小时驿站与277个定时投放桶站,发动志愿者上万人参与,目前所有小区都已实现与环卫部门的桶车对接,5月份共分出8500多桶厨余垃圾。

  5月16日本报曾报道了该街道有的小区撤桶下楼遇阻的问题,日前记者进行了回访。

  成果颇丰的“争吵会”

  5月17日傍晚6点多,世纪城西区8号楼,垃圾分类志愿者蔡大爷抱着一摞纸箱子下楼来了。蔡大爷今年71岁了,但腰板倍儿直,手持竹夹子站在垃圾桶旁,特别神气。蔡大爷告诉记者:“其实志愿者的一个作用就是润滑剂。刚开始有人对撤桶下楼有怨气,如果再批评他们分得不好就容易吵起来。但我们都是街坊邻居,大家不会真急眼。这样保洁员的工作就好做了。”让他欣慰的是,这几天居民基本都能做到提前在家分拣好,不用他再动夹子了。

  不过5月初分类刚开始时,情况并不乐观。据介绍,分类第一天只有个别小区分出了合格的纯厨余垃圾,全曙光街道只分出了区区8桶。街道工作人员调查发现,没人看的桶站基本都没分类,看来桶站必须定时定点投放,其他时间,人撤桶也撤。

  然而桶站的设置既要考虑到社区的厨余垃圾与环卫中心桶车对接的时间,也要考虑居民的便利性,同时还要考虑到人力的投入。到底如何操作?各个社区一度为此吵得沸沸扬扬。

  以时雨园为例,环卫桶车对接的时间是每天早上6点半,居民觉得如果设定早上七八点扔厨余垃圾,那么厨余垃圾就要在小区存放近24小时,但增设一个时间段就意味着得多增加人手。不如沥干水分先放家里,晚上下楼一起倒了。居民代表们最后确定的时间就是晚上6点半到8点半;如果过点了,就扔到有专人值守的分类驿站去。

  仅仅为了确定这个时间段,物业和居民代表就开会协商了两个多小时。社区干部说:“协商虽然艰难,但自己定的规矩,执行起来就特别认真。”街道工作人员也颇有感触,每个小区每一次的“争吵会”其实就是一次对垃圾分类很好的宣传会、教育会和动员会。

  经过一个月的磨合,街道50多个社区最终确定出适合本社区的设桶时间、地点、数量以及保洁频次。记者查看了来自环卫部门的统计表,5月中旬开始,每天该街道能分出300多桶厨余垃圾,全月共分出厨余垃圾8500多桶。

  一位街道干部告诉记者,每天物业的保洁员忙完都已深夜了,一桶桶码放整齐、等待环卫对接的绿色垃圾桶,犹如在等待检阅的士兵。她说:“每天300多桶厨余垃圾,是居民在家一点点分出来的、一位位志愿者看桶看出来的。以前这些和其他垃圾一起混装运走了,如今能实现资源化利用了,真是满满的成就感!”

  案例1

  诚品建筑

  300多个垃圾桶平静下楼

  5月22日10时20分,诚品建筑第二次撤桶行动开始了。物业和社区工作人员进入楼道。除了个别业主坚决要求保留楼层的垃圾桶外,一个多小时后,300多个垃圾桶下楼。

  相比第一次撤桶时业主反对的声浪,这次业主们平静理智了许多。一位业主在群里发了一封亲笔手写的6页长信,细致地测绘了垃圾桶占用消防通道的示意图,表达了对楼道撤桶的支持以及对后续物业服务的建议。另有一位业主提出,作为园林式小区,垃圾处理的流程路线要按照洁污分开重新设计。还有热心环保人士自制和分发家庭垃圾分类的指导手册,督促业主在家完成分类。

  其实22日撤桶下楼之前,街道干部已经在该小区连续进行了三天的入户调查,多数业主表示可以下楼投放垃圾;也有一小部分业主表示下楼有困难,需要物业上门收垃圾。

  有了上次撤桶失败的教训,物业完善了配套服务。除了一个24小时的垃圾驿站,小区还设置了8个临时桶站,早晚两个时段为业主服务,外加早晚两次上门收垃圾,目前全小区每天能收集10多桶厨余垃圾。午夜,保洁员还在努力刷洗桶站和驿站的地面,以减少垃圾产生的异味。

  物业还计划新建两个带雨棚的24小时垃圾驿站,初步选择了绿地里两个相对隐蔽的位置,距离周边住宅楼远近适中。方案即将征求业主意见。

  案例2

  曙光花园

  废物利用打造分类驿站

  绿色的雨棚,白色的瓷砖,标准的4色垃圾桶,旁边还有洗手用的消毒液和水桶。5月30日,记者来到曙光花园社区,看到了业主和物业共同打造的客厅式垃圾分类驿站。

  和其他社区不同,这里的驿站充满了物资回收利用的节约范儿。洗手池是一台旧饮水机,下面放置一个废弃的泡沫塑料盒用来接水,所有7个驿站的洗手池式样各不相同。白色的瓷砖是业主装修后剩余的,由物业工人铺砌平整。有的垃圾桶是脚踩开盖的,而没有脚踏器的垃圾桶,物业就在桶盖的把手上安装了钩子和滑轮,组成简易的开盖器。天气越来越热,垃圾桶难免招引蚊蝇。物业打算购买一些驱蝇器,并在业主群里征求大家的意见。很快就有业主建议,只要在垃圾桶旁挂块抹布,喷点杀虫剂就能起到作用。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社区书记介绍,7个驿站除了雨棚是社区出钱建的,其他的设施几乎没花一分钱,都是这一个月来物业和业主不断添砖加瓦,一点点打造的。

  观澜园2号驿站距离居民楼不到10米,只隔着一条绿化带。是否设置这个驿站曾引发业主的争议。社区开会商讨了几次,因为找不到更合适的地点,决定暂时设置驿站,如果影响环境再进行调整。

  在2号驿站,记者看到一位穿着黄背心、戴着红袖箍的保安正在值班看桶。原来小区里的驿站被物业不同部门承包了。根据责任制,2号驿站由安保部负责。烈日炎炎,记者和这位分类指导员站在垃圾桶旁聊了半个小时,没有闻到一点异味。其间多位居民来投放垃圾,这位指导员基本不用动手翻捡,只是帮着打开桶盖,或者用拖布把溅在地面瓷砖上的水擦干。虽然驿站建在绿地旁边,但白色瓷砖一尘不染,光可鉴人。他告诉记者:“我们一个班一天要盯14个小时,大家轮流干,到饭点儿有志愿者帮我们盯班,也不觉得是多大个事儿。”

  据介绍,曙光花园社区包括望山园、观澜园、正福寺平房区,共有2446户居民,分属4个物业管理。散布式分类桶撤除后,合并放置在9个桶站和7个驿站,以便于分类垃圾桶精准投放、集中管理。目前,该社区每天分出约30桶厨余垃圾。

  随着居民越来越自觉,物业打算进一步减少看桶的人力投入,于是在观澜园3号驿站尝试设置了监控装置。只要有人进入驿站,立刻就响起自觉垃圾分类的语音提示。一旁的分类指导员乐呵呵地说,不是为了监控,提醒才是目的。

  特写

  “小达人”来了

  别担心垃圾分类,有“小达人”来帮忙了。

  晚上9点多,定时分类投放已经结束,在时雨园一处厨余垃圾桶站影影绰绰地,几个孩子围在打开盖的垃圾桶旁,有人打着手电,有人举着夹子,伸着脖子,费劲地在桶里翻捡着什么。原来他们是在检查厨余垃圾里有没有混杂别的垃圾,那认真劲儿如同在做科学实验。

  曙光街道空指社区的陈俊阳、张月阳两个大男孩,一开始实施垃圾分类就申请当上了志愿者。他俩每天举着垃圾分类的夹子,神气活现,说比宅在家有意思多了。他俩觉得看桶还不过瘾,就直接入户宣传垃圾分类,顺带收垃圾去了。

  曙光花园1号驿站前,记者遇到了一对来当志愿者的小姐妹。因为当时驿站正在维修,物业劝小姐妹今天就算了吧,但她俩一直不走,等着维修完毕才上岗。上六年级的小姐姐已经不是第一次当志愿者了,她嫌热没戴手套,熟练地把垃圾桶归位、擦洗,一点不嫌脏臭。看到居民投放垃圾,她主动迎上去检查,小心翼翼地把一张用过的纸巾从厨余垃圾里捡了出来。

  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由孩子监督带动大人分类特别有效。之前有一名家长在地库偷扔垃圾,被监控拍到曝光,虽然戴着口罩,但孩子一眼就认出了自己的家长,毫不留情地批评后,家长再也不好意思乱扔垃圾了。

  为了鼓励孩子的参与热情,街道把他们的照片发到了相关学校,学校和老师在家长群里给予了热情洋溢的表扬,于是更多的同学也参与到垃圾分类志愿者的队伍中。

  翻看社区拍摄的照片,两三岁的萌娃穿着拖到脚面的志愿者的背心,认真地站在垃圾桶旁看桶;和垃圾桶一样高的小朋友,拎着一袋子厨余垃圾,一定要自己倒进桶里;一个小女孩吃力地用夹子夹起垃圾桶旁遗落的一块包装纸;一位轮滑小飞侠,手拿宣传单穿梭在社区,为过往居民发放宣传资料……别担心垃圾分类,“小达人”来帮忙了,他们比大人做得更专业、更认真。

  本报记者 罗乔欣

(责编:池梦蕊、鲍聪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