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头沟:市民分享垃圾减量经验

2020年05月30日08:34  来源:北京日报
 
原标题:门头沟:市民分享垃圾减量经验

  5月29日上午,朝阳区小红门乡鸿博家园三社区“小手拉大手”全民参与垃圾分类投放启动仪式上,10名小学生成为社区垃圾分类指导员,孩子们认真地与居民志愿者一起进行模拟投放,宣传垃圾分类知识。 本报记者 程功摄

  本报记者 王天淇

  “日常做饭遵循少量原则,够吃即可,能不剩饭就不剩饭”“储存食物多用玻璃器皿,少用塑料保鲜袋”“‘垃分宝典’随时查,千万别怕麻烦”“包里常备环保袋,避免使用一次性塑料袋”……昨天下午,门头沟区政府召开了一次垃圾分类计量分享会,5位机关职工通过连续15天不间断计量家庭垃圾日产生量,陆续养成垃圾分类习惯,并交流分享了开展垃圾分类过程中发现的垃圾减量经验。

  记者了解到,新修订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近一个月,为了帮助居民早日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门头沟区政府早在本月中旬就在全区机关干部中选出了50人,为他们发放垃圾分类计量卡、弹簧秤和可降解垃圾袋,要求大家对家中每天产生的垃圾进行分类并称重。经过15天的计量统计,不少人发现,自己家中的垃圾产生情况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大家看,这就是我家15天垃圾产生的数据变化,说实话,这一称重计量才发现,原来家里每天产生的垃圾里,厨余垃圾才是占大头儿的。”来自门头沟区环卫中心的职工周颖说着,指了指身后大屏幕上的一张曲线图,橙色、蓝色两条折线,清楚地反映了家中每天的垃圾产生情况。周颖说,垃圾分类之后,家中的其他垃圾日产生量大多在0.2千克到0.5千克之间,而厨余垃圾的产生量普遍维持在0.6到0.8千克之间,这期间还有两天的厨余垃圾量突破了1千克。周颖坦言,“因为那两天的饭做多了,产生了大量的剩饭剩菜,还有一天的其他垃圾量陡增也是因为那天买的商品过度包装了。”周颖说,这15天的称重计量过程,也让她总结出不少从源头实现垃圾减量的小经验,“比如,以前做饭总想着多做一点儿吧,别不够吃,但其实没必要,够吃即可,应该遵循少量原则,否则不但容易产生厨余垃圾,吃剩菜剩饭对身体也不好。”此外,周颖也提出,储存食物可以多用玻璃器皿,减少一次性保鲜袋的使用,外出时可在包里常备环保袋,避免使用塑料购物袋。

  门头沟区政府办“90后”职工李丹青的垃圾分类称重计量卡上,有一天的厨余垃圾量也骤然增加。原来,李丹青业余时间也像不少年轻人一样喜欢看主播带货,有一次跟风买了不少鲜花,但收货后发现有质量问题,一大捧鲜花变成了厨余垃圾。“所以我觉得,要想做到垃圾减量,还要控制好自己的购物欲,避免买买买之后的扔扔扔。”李丹青说。另外,李丹青建议在厨房里能用抹布就用抹布,减少不必要的厨房纸张使用。她还提到,为了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她在家里根据不同区域的需求摆放了垃圾桶——厨房产生的大部分垃圾都是厨余垃圾,所以厨余垃圾桶就摆在厨房、可回收物垃圾统一收纳到阳台、其他垃圾桶放在卫生间、有害垃圾量少就准备一个收纳盒即可,“要养成垃圾分类习惯,最重要的就是别怕麻烦。”

  另外,来自区委办的年轻小伙牛镇提出,家里有老人的,对垃圾分得不仔细,作为年轻人的子女可以帮忙再检查一遍;来自区城管委的职工胡静和来自区住建委的职工刘彦博还分别通过亲子游戏的方式带着孩子一起学习垃圾分类知识,通过“小手拉大手”养成家庭垃圾分类的习惯。

  市城管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类似的垃圾分类计量分享活动接下来还将在北京海关等多家党政机关和全市多个社区广泛开展。

(责编:池梦蕊、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