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响,本应在北京人艺舞台上演的《全家福》《古玩》《朱丽小姐》等话剧纷纷退票下线。今年正值人艺成立68周年,没有演出的人艺是如何运作,让演员“蓄力”为观众带来好作品?对此,北京青年报记者专访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会员、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党委副书记、院长任鸣。
北青报:去年为什么办“学员班”?疫情期间如何上课?
任鸣:去年开设的“学员班”和之前自己培养人才的“团带班”以及艺术院校联合招生的“合办班”等都不同。新的北京人艺国际戏剧中心明年将正式投入使用,到时候会有5个剧场同时运营,对我们的人才储备提出了新的要求。“学员班”的学员经过一年有针对性的系统学习和实践,培训合格的学员将被择优录用为北京人艺签约制演员,走上北京人艺的舞台。
在疫情期间,为了避免人员聚集带来的风险,我们都是通过线上网络教学的方式。学员们已经完成了阶段性汇报,完成了《窝头会馆》与《正红旗下》的剧本朗读。
北青报:今年您上会带了哪些意见和建议?
任鸣:今年我比较关注加强导演人才培养建设这方面。戏剧导演、话剧导演,是整部作品的核心,是灵魂人物。希望可以恢复或者加设国家层面的导演奖,颁给年轻的、优秀的导演,通过奖项的设立,可以调动导演人才得到更高的肯定,调动积极性。这样良性的循环,可以强有力地增强导演人才队伍的建设。
北青报:人艺大概多久可以恢复演出?将推出哪些新剧?
任鸣:6月12日是人艺成立68周年的纪念日,当天我们会在首都剧场进行庆祝活动,并且线上进行直播。在疫情防控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也会邀请部分观众走进剧院。
目前,我们正在讨论两部戏剧。一部是我导演的红色题材戏剧《香山之夜》,另一部是英达导演的国外优秀剧作《阳光下的葡萄干》。我们一直有一个想法——排一个与医务工作者有关的戏剧作品,一直在收集素材,但艺术创作都会有一个过程,还在策划阶段。
文/本报记者 蒲长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