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冰大工匠”刘博强:努力实现首钢工人的“冬奥梦”

2020年05月01日15:37  来源:人民网-北京频道
 

人民网北京5月1日电(池梦蕊)今天下午,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召开,首钢园运动中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一线职工刘博强介绍了自己转型成为一名冬奥会“制冰师”的历程。

“我今年42岁,在首钢工作20多年了,曾经干过轧钢工、炼钢维检工。”刘博强说,大家知道,进入新世纪,首钢实施了史无前例的搬迁调整。在这一过程中,首钢坚持以人为本,妥善分流安置职工,做到“转岗不下岗、转业不失业”。停产后的首钢老厂区,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掀开了打造城市复兴新地标的崭新篇章。

刘博强介绍,2016年,冬奥组委进驻首钢园区,从那时起,保障冬奥,成了我们的首要任务。原来的车间,被改造成了冬奥训练场馆。随着冬奥会进入北京时间,刘博强也转型成为了一名技术含量很高的“制冰师”。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首钢坚持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两手抓、两手硬”,扛起国企责任,彰显硬核担当。我们这些为国家队提供服务保障的工作人员,也跟国家队一起进入封闭状态。“为避免发生交叉感染,我们工作时穿上防护服,行走路线和进出场馆的时间也要和运动员错开,严格保证安全。每天两点一线,工作时间在训练场馆,休息时间在临时酒店。两个多月不能回家,说实话,真的很难熬。但我们明白,这些付出都是值得的。”刘博强说。

刘博强介绍,说到给国家队提供服务,就不得不说我的专业“制冰”。大家可能不太了解制冰,其实说起来很简单。只要把地面的温度降下来,往上泼水就齐活了。但是他又很难,因为制冰,对水温、洁净度、PH值都有严格的要求。不同的比赛项目对冰的软硬、薄厚和温度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湿度大了房顶会滴水,温度高了冰面会有水,要想制成合格的冰场,不下一番功夫是不行的。这对于我们这些“半路出家”的转型职工来说,难度就更大了。为了摸清冰场的运行规律,必须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我们在场馆内外分别放了温湿度表和测温箱,每天早上五点半,天还没亮,我就跑到冰场,每隔两小时做一次记录,同时记录冰面的温度,反复测算温度、湿度值。经过连续一个月的测试比对,终于总结出了最合适的温度、湿度值,掌握了冰场的运行规律。

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就是精益求精。刘博强以冰壶为例介绍了制冰师的工作:冰壶是一项极具观赏性的运动。但冰壶赛道制冰的难度却是最大的。和普通的冰场不一样,冰壶赛道的表面不是光滑的,而是有一层小的凸起,叫冰点,目的是为了增加冰壶赛道的滑度,方便控制和刷冰。制作冰点的过程叫做“打点”,是一项技术难度极高的工作。目前,全世界的顶级制冰师也不超过20人,里面没有一个中国人。首钢冰壶馆邀请的,是来自加拿大的顶级制冰师JIMMY。为了掌握这项技术,我借来打点壶,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来到场馆外的马路上,把非机动车道和机动车道的分界线,当成冰壶赛道的中心线,摸索打点的技巧。背着四十多斤重的打点壶,练习了将近两个月,我总算是找到了一点感觉。说来也巧,刚好有一天,JIMMY临时安排我上冰“打点”, 凭着之前马路上训练的经验,竟然一次成功了。给JIMMY吓了一跳,他是真没想到我上来就能打点,并当场决定从今天起,我可以正式上冰啦。

“等我真正上冰了才知道,一次成功真不算什么,每次都能做好才是真功夫。首钢冰壶馆的赛道长45.72米,宽4.72米,从头到尾打一次点需要45秒钟,慢了不行,快了也不行。它考验的是力度、熟练度和精准度。”刘博强介绍,一个顶级的制冰师,需要经过成千上万次的训练,才能形成“肌肉记忆”。于是,我每天坚持训练,现在我的右胳膊明显比左胳膊粗了一圈。为了能和国际一流制冰大师更好地交流,学到最先进的制冰技术,我正在努力学习英语。

“这几年,尽管工作岗位变了,但印刻在血液中的首钢人敢为人先的精神,却从来没有改变。办好北京冬奥会,是党和国家的一件大事。作为新时代的产业工人,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我从未如此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和国家发展、国家大事之间有着这样紧密的联系。”刘博强表示:“我一定不辜负首钢各级组织对我的培养,我将以首钢 “制冰大工匠”的姿态,出现在保障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现场,展示一名产业工人的风采,实现一名首钢工人的冬奥梦。”

(责编:鲍聪颖、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