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劳动者之歌

刘博强:匠心炼就“冰与火之歌”

2020年04月26日10:04  来源:人民网-北京频道
 

“二十三年,能改变什么?”在过去的二十三年里,记录共和国工业足迹的首钢老厂区变成了京西新地标首钢园,热火朝天的精煤车间变成了国家队的冬奥训练场馆,曾经做过轧钢工、维检工、焊工的首钢工人刘博强自己也没想到,今天自己和“制冰工”这个工作结了缘。

辗转多个车间 书写青春岁月

1996年9月,刘博强来到首钢出轧厂,成为了一名轧钢工。那时,出一个钢锭最快要55秒,轧成钢坯一般都在1分钟左右。5年多后,首钢在轧钢工艺上实现全连铸,同样的速度,生产出的钢锭、钢坯数量能在原来的10倍以上,能耗也更低,出轧厂也因此停产。刘博强意识到,以后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会越来越快,这只是首钢产业转型升级的开始。出轧厂停产后,刘博强来到首钢第二炼钢厂,在维检中心从事焊工工作。2010年,二炼钢停产,刘博强再一次对集团产业转型升级有了切身体会。他坦言:“那时起,我意识到作为一名首钢职工,学习新技能的速度要跟上产业转型发展的新要求。”

“企业指到哪里,我就打到哪里。”2013年7月,首钢成立园区综合服务有限公司,刘博强来到了空调班,负责首钢厂区、办公区空调的安装、维修、检修等工作。跟空调打交道,一干就是4年多,也全面掌握了空调制冷系统的相关知识。但他没想到,这成了他实现冬奥梦想的“敲门砖”。

主动参与转型 训练披星戴月

2017年3月,首钢园区综合服务有限公司将职工自愿参加制冰工作培训的通知下发到各班组,一直对工作新领域保持好奇心和探索欲的刘博强当即报了名。开始,刘博强还以为是去学做冰棍儿,到了7月份,去首都体育馆实习的他才知道,首钢要建设服务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冰场,而他要学习制冰、扫冰等冰场的维护工作。刘博强瞬间对这项工作产生了新鲜感,他说:“这是我参加工作以来头一次想要主动学技能,经过老师们的讲解,我觉得这项工作挑战性更高,更能与时代接轨,并且未来还有可能服务于2011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这让我有了十足的动力和热情。”刘博强在首都体育馆培训了三个月的时间,由于首都体育馆没有能够住宿的地方,刘博强和同事们就只能开车前往,在运动员们结束训练后的9点至10点进行学习和练习,结束后还要开车回石景山。特殊的时间、辛苦的往返并没有阻止刘博强学习的积极性,培训结束后,他周末还会去继续进行练习。对制冷系统十分熟悉,加上自身的努力学习,当首钢的冰场投入使用时,刘博强成为了上手最快的一个人。凭借在花滑馆、速滑馆的优秀表现,很快,刘博强被安排到维护难度更高的冰壶场馆学习。

心怀冬奥梦想 励志从“工”到“匠”

冰壶赛道在电视机中看似光洁无暇,近看实则打上了密密麻麻、分布均匀的点位,小点用凉水,大点用热水,使用专门的打点壶,手拿大、小孔喷头,通过平衡、均速的横向摆动,加之节奏稳定地倒退行走,让水点均匀地洒在冰面上,小点需时40-45秒,大点需时30-35秒。加拿大籍国际顶级制冰师JIMMY在这方面的专业程度,让刘博强叹为观止。

虽然想在制冰工作上有所作为,但刘博强开始只能从事扫雪推边等一些打下手的工作,并没有上冰的机会,这让他十分着急。不甘原地踏步的他借来打点壶,每天晚上8点到10点,背着来到场馆外的水泥马路上,把非机动车道和机动车道的分界线当成是赛道的中线,开始进行洒水的练习。有一天,JIMMY让刘博强临时上冰作业,一气呵成的熟练地动作让JIMMY和同事们感到很吃惊,JIMMY当场决定刘博强以后都可以“上冰”了。那天晚上,刘博强兴奋得一宿都没睡着觉。

刘博强说,一个顶级的制冰师,需要经过成千上万次的训练,才能形成“肌肉记忆”。由于职业习惯,每天高强度地练习,他的右胳膊明显比左胳膊粗了一圈。为了能和国际一流制冰大师更好地交流,学到最先进的制冰技术,刘博强正在努力学习英语。他说:“全世界的顶级制冰师不超过20人,里面没有咱中国人。我的梦想,便是以中国工匠的身份挤进去。”

从热火朝天的车间,来到散发冷气的冰面,心怀工匠梦想的刘博强,唱响了属于自己的“冰与火之歌”。

人物简介

刘博强,男,从首钢最初的一名轧钢工人,转型成为制冰师。现在,主要从事首钢园运动中心的制冰、扫冰工作。2019年度,被首钢总公司授予“首钢之星”荣誉称号。2019年,代表北京市总工会参加了时代新人说 我与祖国共成长演讲大赛全国总决赛,获得铜奖。被北京市国资委授予2019年度十佳宣讲员荣誉称号。在2020年1月被北京市总工会授予“北京市最美劳动者”荣誉称号。  

(责编:董兆瑞、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