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劳动者之歌

张明:让机器人活起来

2020年04月26日09:49  来源:人民网-北京频道
 

将机器人运动精度控制在0.2mm以内,成功解决关键的激光定位问题。在汽车四门两盖机器人生产线项目中,仅用10天就解决一系列机器人点焊技术难题。在国内首个机器人铝焊接项目中,带领团队锁定夹具尺寸,成功推动铝材焊接的技术发展和汽车轻量化进程。他就是安川首钢机器人有限公司工程部组装调试科长张明。

控制机器人毫米内运动

从初到公司的机器人“小白”到掌握机器人组装调试核心技术的专业人员要多久?几个月,这是张明的“答卷”。

2003年底,张明开始带领团队承担一个又一个极具挑战性的组装调试任务。其中,机器人激光视觉涂胶自动装配系统,是首次在风挡玻璃的安装过程中应用机器人激光视觉检测技术,首次采用机器人搬运、涂胶、装配一次性完成的生产工艺,难度可想而知。为解决最关键的激光定位问题,他反复测试,通过对机器人的精度校准、修正,最终将机器人运动精度控制在了0.2mm以内,满足安装的高精度要求,得到用户的高度评价。该项目提升了我国机器人应用的技术水平,为公司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并获当年首钢总公司年度最佳操作法三等奖。

广汽本田为推进汽车零部件国产化率,2009年决定将汽车四门两盖环节转为国内生产。该项目采用机器人间接点焊技术,门外面板上不能有焊接痕迹和任何物理变形。安川首钢视之为为国争光、争气的项目,张明接到任务后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反复实验,通过调整机器人技术参数、焊接电流、伺服点焊钳压力和焊接参数,仅用10天解决一系列技术难题,完成调试任务。公司和张明本人因此收获客户的高度评价。该项目的成功,不仅提升了企业影响力、拓展了新的机器人应用市场,也提高汽车国产化率。

敢于创新再攀技术高峰

环保和节能的需要日益扩大,汽车轻量化已成为世界汽车发展潮流和目标。汽车材料从钢件逐步改成铝件,对于机器人焊接工艺来说,存在很多难题,例如铝材材质较软,焊接变形量大,对热量控制要求极高。2016年,安川首钢首次承接宝马汽车保险杠铝焊接项目。张明带领调试团队仔细核实不同热量情况下铝工件变形量,实现项目按期交付使用,又一次在机器人铝材焊接方面刷新国内技术空白,成功推动铝材焊接技术发展和汽车轻量化进程。

2018年,安川首钢承接吉林凯达管业一套激光切割系统。该系统要求设备在运转时不能有丝毫抖动,运行轨迹必须要稳定一致。又是张明带领调试团队,为了得到良好切割效果认真研究外部轴运行情况,仔细调整每个零件之间配合间隙,在机器人运行轨迹示教编程过程中,认真研究每一个动作步骤,匹配相应参数,确保切割表面不会有锯齿产生。经过坚持不懈努力,该项目成功交付客户使用,这也促进了公司非汽车领域的市场开发,同时助力中国制造业不断攀向高端领域。

带徒弟成技术“大拿”

2011年7月,安川首钢上海分公司成立。作为公司全能型技术骨干,公司派张明前往上海进行技术支援。当时,他父亲还卧病在床,安顿好父亲后,他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上海分公司建设之中,一走就是4年。分公司成立之初,组装调试人员全部从零起步,技术水平差距较大,他就以厂为家手把手传授新员工技能。“张明科长,从来话不多说,但是活儿干得相当专业又漂亮!在传授技能和经验时特别认真,也毫不吝啬。”这是张明在徒弟心目中的“师傅”形象。短短半年时间,他就培养出一批能独立自主工作的员工,为分公司步入正轨奠定基础。

回到北京后,他担任工程二科组装调试科长,考虑更多技术先行和团队提升的事。为了能够在激烈竞争中始终保持企业行业领军地位,他积极投身于中国机器人应用技术产业发展,不断坚持技术创新,用心培养技术人才,带领越来越壮大的机器人调试队伍以高稳定性、高精度机器人应用技术,为越来越多客户实现智能化生产贡献力量。从事机器人应用系统生产制造近20年,张明成长为一名身经百战的“大拿”。

人物简介

张明,安川首钢机器人有限公司工程部组装调试科长,2003年进入安川首钢机器人有限公司,多次被评为公司先进职工,获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爱企业好职工、北京市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责编:董兆瑞、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