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3月5日电 3月3日上午,一堂特别的普法课在西城法院“诉源治理直通车”工作站开展。因受疫情影响,此次活动采取远程视频的形式进行,西城法院针对疫情期间房子过户、旅游解约、培训班推迟开课等居民关心的问题进行详细解答。
视频连线的一端是由西城法院副院长刘玉民,立案庭庭长张晖,民事审判一庭田晓昕、徐澜涛、李俊法官组成的普法“主播”团,另一端是什刹海街道工作人员和居民代表。法官表示疫情导致线下停课、旅游停团属于不可抗力,如果确实影响到合同目的实现,则合同双方均可要求解除合同且互不承担违约责任,当然,双方也可以在自愿、平等协商的基础上选择变更合同内容。
而二手房屋买卖合同是典型的非继续性合同,疫情对双方实现合同目的的意愿一般不产生影响。因疫情一方无法按时出行,或者因中介、银行等机构减少办公等情形,仅会导致合同一时不能履行或者说不能如期履行,并不能导致合同当然解除,这时候该方可以要求延期履行。同样,疫情对履行装修合同的影响也是暂时性的。因此,业主不能以此为由要求解除合同,但也存在例外情形。对于房屋租赁合同,其解除的核心是“疫情”或“管控手段”是否导致了合同目的无法实现,若仅使合同履行造成一定影响,双方不能轻易解除合同。
“此次线上普法活动是一场‘及时雨’,法官对于因疫情引发的各类生活服务合同纠纷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及时解答了居民的困惑,为社区居民给出针对性的法律建议。”什刹海街道司法所所长杨京峰说。
据西城法院副院长刘玉民介绍,此次“线上讲堂”活动是西城法院“诉源治理直通车”工作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法院积极参与区域疫情防治的重要举措。“希望通过这样的‘法治公开课’,‘面对面’解答社区和群众关心的法律问题,现场解决一些潜在的矛盾纠纷,从法律层面厘清权责、答疑释惑,提出意见建议,把法律交到群众手中,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据了解,西城法院在疫情防控期间将立案、诉讼服务等工作全面转至线上。2020年2月份,西城法院12368诉讼服务热线共接听群众电话1929通,办理工单1980条,“法院直通车”平台共办理群众网络留言工单122条。接下来,西城法院将继续依托“诉源治理直通车”,开展常态化的“线上讲堂”等活动,收集辖区内街道社区遇到的司法难题、群众反映强烈的法律问题,为居民提供定制化普法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