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三山五園地區已有888處傳統地名納入保護名錄

人民網北京10月13日電 (記者李博)記者從北京市規劃自然資源委獲悉,《三山五園地區傳統地名保護名錄(第二批)》近日獲北京市政府批准,由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辦公室對社會公布。目前,北京三山五園地區已有888處傳統地名納入保護名錄。
“傳統地名不僅具有空間指位作用,還是呈現區域歷史發展脈絡的重要元素。三山五園地區傳統地名是地區深厚歷史底蘊的重要體現,也是首都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北京市規劃自然資源委相關負責人介紹。
為加強全國文化中心建設,持續推進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北京市規劃自然資源委於2023年組織篩選並公布了《三山五園地區傳統地名保護名錄(第一批)》,共收錄各類傳統地名421處。在此基礎上,又篩選出香爐峰、大水法等467處傳統地名,列入三山五園地區第二批傳統地名保護名錄。
第二批傳統地名保護名錄延續了第一批篩選思路,所選傳統地名能夠展現地區的歷史、文化、藝術、科學和社會等方面的價值。相關部門利用歷史文獻資料、輿圖資料等,對地名的出現年代、得名由來、沿革過程、重要歷史事件等精心考証,深入發掘地名承載的文化內涵,綜合考慮地名產生和使用年代、地名承載的歷史文化意義、地名現狀與影響力等因素,篩選出價值較高、能夠展現三山五園地區歷史與文化的地名。
與第一批傳統地名保護名錄相比,此次篩選范圍有所擴大。紫禁城與三山五園之間通過一條水上御路和兩條陸上御路產生了密切聯系,沿途寺廟宮觀、街巷胡同、村落集鎮、山水環境等都被賦予了不同的文化含義。第二批傳統地名保護名錄分布范圍不僅包括了三山五園核心區域,還包括了原來的海澱鎮、樹村周邊以及北下關御路、蘇州街御路和南長河御路,從空間上進一步完善了三山五園地區的文化內涵和發展脈絡。
“納入保護名錄的傳統地名,首先具有指位性。”北京市規劃自然資源委相關負責人說,地名的指位性有多種表現形式,在老城以街巷胡同名稱為主,在校園內主要依靠建筑物名稱指位,建筑物名稱成為師生和游客指位的重要依據,具有很強的地名意義。景點名稱是三山五園地區另一種特殊地名,該地區十幾平方公裡的園林主要通過景點名稱來體現地名的指位功能。
“入選地名的另外一個特點是具有很強的文化屬性,既有皇家園林的高雅命名,也有老百姓的約定俗成,無論哪一種,都具有織補歷史與文化的作用,有些地名雖然隻有遺址,但因為是歷史與文化的載體,仍需進行保護。”北京市規劃自然資源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