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翡萃家園社區以 “護學崗” 激活家校社治理合力

在昌平區北七家鎮西北部,有這樣一個特殊的社區 —— 翡萃家園社區。因與黃城根小學昌平學校毗鄰,曾幾何時,上下學高峰時段的人車混行、亂停車問題,讓這裡的安全隱患凸顯,一度成為 12345 投訴熱點。面對群眾的急難愁盼,翡萃家園社區沒有回避,而是以黨建為引領,聯動家庭、學校、社會力量,創新打造 “一條護學崗” 模式,將校園周邊治理從 “老大難” 問題,轉變為群眾可感、可及、可持續的“微幸福”工程,為社區治理寫下了生動注腳。
黨建搭台聚合力,“護學崗” 打造 30 秒安全護送鏈
社區黨支部深知,解決上下學堵點,是關乎千家萬戶的民生大事。為此,黨支部將其列為年度頭號民生實事,由支部書記牽頭成立 “護學工作專班”,巧妙地將鎮平安辦、轄區交警中隊、學校行政、萬科物業、家委會代表納入同一微信群,構建起高效溝通的 “線上中樞”。在這裡,每周一次線上會商,每月一次線下聯席,重大事項當場拍板,責任同步認領,讓多方力量擰成一股繩。
為了讓護學工作更高效,社區還對現場流程進行 “再造”,打造出 “一站式” 護送鏈。每天早高峰 7:30—8:15,校門東西兩側分別設置 “即停即走” 落客區。從家長車輛駛入落客區,志願者主動拉車門接孩子,到車輛快速駛離,再由兩名志願者護送學生穿過斑馬線,最后交由校門口老師接手,整個過程用時不超過 30 秒。這一舉措成效顯著,車輛平均停留時間從原來的 90 秒降至 25 秒,校門口排隊長度也從 120 米縮短至 40 米,擁堵難題迎刃而解。
同時,社區建立人員定崗定責與常態化排班機制。每天固定 4 人上崗,2 名黨員志願者負責道路兩側車輛指揮,1 名物業保安守住校門通道,1 名家長志願者機動補位。排班表提前一周在群內公示,若黨員遇出差,需自行找好替崗並報備﹔社區每年還會開展兩次集中培訓,內容涵蓋交通手勢、突發事件處置、兒童心理安撫,確保護學隊伍專業可靠。此外,鎮裡統一配發紅馬甲、口哨、一次性雨衣,物業和學校提供 20 節移動護欄、30 個反光交通錐,學校還在校門地面新劃黃色網格線、增設 “護學崗” 提示牌。即便在雨天或冬季清晨,反光馬甲與爆閃燈也能讓司機在 200 米外識別護學區域。
微場景撬動大治理,繪就家園善治 “幸福地圖”
翡萃家園社區的 “護學崗” 實踐,不僅解決了校園周邊的安全與擁堵問題,更探索出一條社區治理的有效路徑,為其他社區提供了寶貴經驗。
社區堅持黨委統籌、支部落地,精准捕捉群眾 “吐槽點”,並將其轉化為治理 “著力點”。通過 “護學崗” 這一 “微場景” 切入,撬動 “家校社” 全鏈條資源,以有限投入實現“花小錢辦大事” 的治理效果。常態化機制的建立,更讓多元主體從 “被管理” 轉變為 “共治理”,志願者隊伍實現自我造血,治理議題滾動迭代,確保護學工作持續有效推進。而線上互動平台與制度化小閉環的結合,讓 “人人可參與、事事有回音” 成為現實,充分調動了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性。
如今,在翡萃家園社區,“護學崗” 已不僅僅是上下學時段的安全保障,更成為連接家庭、學校與社會的紐帶,串起了千家事,匯聚了治理合力,共同描繪出一幅家園善治的 “幸福地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