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駕駛成北京科技出海新名片

跑在北京街頭的自動駕駛汽車正在加速“駛”向全球更多地方。近日,北京自動駕駛企業文遠知行、小馬智行相繼公布出海的最新消息:前者拿下比利時首張自動駕駛牌照,后者與新加坡最大出租車公司合作部署自動駕駛車輛。在經歷了多年布局和測試后,自動駕駛正成為北京科技企業出海的新名片。
從落地到拿牌照僅用一周
比利時魯汶市中心,一輛沒有方向盤的無人駕駛小巴平穩地穿梭在多個交通樞紐之間。定睛一看便能發現,這款小巴與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外接駁市民來往的車是同款。
“從小巴運抵比利時並開展路試籌備工作,到拿下比利時首張聯邦級別L4級自動駕駛測試牌照,前后耗時僅一周左右。”文遠知行的無人駕駛小巴車、清掃車、乘用車已經在北京測試多年,超大城市豐富的場景助其不斷成熟。該公司相關負責人說,北京的自動駕駛政策和落地進展為其國際化戰略提供了重要支持,尤其是在技術研發、法規合規等方面。
根據許可,文遠小巴獲准開展公共道路測試,測試環線全長8公裡,沿途設置9個站點。完成測試后,該公司在當地的合作伙伴將在今年11月中旬至明年1月底正式開啟該線路試運營。這將是比利時首次迎來混合復雜交通環境中商業化運營的自動駕駛車輛。隨后,該項目有望投入常態化運營。
截至目前,文遠知行成為全球唯一同時擁有7個國家自動駕駛牌照的科技公司,覆蓋中國、比利時、法國、阿聯酋、沙特、新加坡和美國。“獲得多個國家的自動駕駛牌照,可以提升國際化運營的合法性和合規性,增強全球市場競爭力,為出海戰略的落地和拓展提供了堅實基礎。”上述負責人稱。
自研技術破解“水土不服”
另一家北京自動駕駛企業小馬智行也傳來好消息:正式進入新加坡市場,與新加坡最大出租車公司合作在當地部署自動駕駛車輛和相關服務,補充交通運力,改善當地夜間司機短缺導致的供給不足問題。
自動駕駛技術出海,如何解決“水土不服”的問題?
落地新加坡前不久,小馬智行的自動駕駛乘用車剛剛駛上卡塔爾的街頭。當地夏季氣溫常常超過45攝氏度,沙塵暴頻發,日照強烈,這對自動駕駛傳感器性能、導航精度和車輛冷卻系統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小馬智行相關負責人透露,由於車輛採用多傳感器融合方案,可以整合高性能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和攝像頭等傳感器,擁有360度全向全場景無盲區感知,再加上可以自清潔的傳感器,能有效應對惡劣天氣和環境。
數據顯示,小馬智行在全球自動駕駛測試裡程突破5000萬公裡,全球布局版圖已覆蓋美國、新加坡、韓國、阿聯酋、卡塔爾、盧森堡等。
“亦庄經驗”在多地復制
越來越多的自動駕駛汽車跑上國際舞台,恰恰是北京自動駕駛產業崛起的縮影。2020年9月,本市在亦庄建立了全球首個車路雲一體化高級別自動駕駛示范區,此后又推出全國首個智能網聯汽車政策先行區,為自動駕駛產業發展先行先試。
“目前,示范區已為37家企業、1185台自動駕駛車輛提供測試服務,自動駕駛裡程超4000萬公裡。”北京市自駕辦相關負責人說,除了率先實現自動駕駛乘用車無人化、商業化試點及自動駕駛上高速公路外,示范區還逐步建立全面覆蓋“事前准入-事中監管-事后分析”的全流程監管體系,為政策“小步快跑、迭代完善”提供安全保障。
比如,對於各方關心的安全上路問題,北京已經探索出一整套審核流程。企業車輛在示范區上路測試前,需要過五關斬六將,相繼完成審核與虛擬仿真、封閉場地測試和開放道路測試三方面的技術能力評估,示范區通過意向確定、材料審核、現場審查、專家評審、資質發放等五大環節的13項關鍵指標進行規范審核和專業指引。
這些開放上路測試、發放牌照的先行之舉,為企業在其他城市測試提供了借鑒,相關數據也助力企業出海,為自動駕駛車輛從實驗室駛入城市道路“鋪平道路”。“示范區已實現3.0階段建設目標,並邁入4.0階段,將繼續深度踐行車路雲一體化技術路線應用。”市自駕辦相關負責人說。(本報記者 曹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