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余項國際科創中心建設重點任務將鋪開

已取得顯著成效的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還將提速。昨天,部市共建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工作會議部署了7個方面、20余項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年度重點任務。
2025年,本市將持續深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基礎研究投入佔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比例進一步提升,調整中關村示范區新一輪空間布局。
產出一批原創性成果
2025年,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依舊是科技創新的發力重點。本市將打造一批“特色強、小而精”的市級重點實驗室,深化世界一流新型研發機構建設,持續攻關關鍵核心技術。
聚焦新領域、新賽道,本市也進行了前瞻布局。“人工智能+”專項行動將深入實施,做好人工智能大模型在千行百業的推廣,打造行業大模型標杆性應用試點,並推動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力爭人工智能核心產值規模在今年年內突破5000億元,增長超過40%。已升級為國家區塊鏈主鏈的“長安鏈”,本年度將進一步夯實主鏈地位,並將建立光計算產業全國化生態鏈。
在前沿領域推動底層技術創新方面,很多今年的規劃已經具體到項目。一批原創性成果和標志性技術產品有望問世。例如,本市將瞄准量子計算機和量子網絡方向,產出1至2項世界級重大科技成果﹔在6G領域形成不少於5項原創性成果﹔謀劃太空算力星座重大工程等。
打造一批中關村特色產業園
當前,中關村24項先行先試改革措施已全部落地,其中有21項措施在示范區全域乃至全國范圍推廣。由此帶來的是,科技成果提速轉化成生產力。“我們背靠中關村示范區的科創沃土,真切地享受到了福利。”微納星空副總經理程楠說,在政策轉化落地、梯度培育機制建設、人才發展環境優化等方面,企業得到了很多貼心服務,“立足北京、立足中關村,我們非常有信心在高端衛星制造領域持續取得突破!”
2025年,北京計劃推動中關村示范區新一輪空間布局調整,新打造不少於10家中關村特色產業園。
同時,“一區”承接“三城”科技成果將不少於600項,更多“北京技術”有機會加速落地轉化。“三城一區”發展各有側重:中關村科學城將統籌南北區均衡發展,並實施東區城市更新改造﹔懷柔科學城將打造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中區和高端科學儀器裝備產業集聚區﹔未來科學城“兩谷一園”將打造全球領先技術創新高地。
自主培養一批科創人才
北京高被引科學家數量已連續兩年排名全球創新城市首位。本市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將集聚戰略科技人才,強化人才自主培養,持續優化人才發展環境。
“面向北京未來產業發展,我們將培養卓越創新人才,努力構建新時代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體系。”北京工業大學黨委書記何明說,聚焦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該校將緊抓新校區建設機遇,加快材料循環低碳再生、橋梁工程安全與韌性兩個全國重點實驗室建設,著力打造基礎學科、戰略急需學科、新興交叉學科協同發力的新格局。
2025年,本市將提升人才自主培養水平,推動在京“雙一流”建設高校圍繞科技創新需求,加強基礎學科、前沿學科、交叉學科建設,支持市屬高校新增相關學科的碩士點。一批技能大師工作室、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也將在京布局建設。(記者 劉蘇雅)
相關新聞
去年建設132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本報訊(記者 劉蘇雅)首批布局建設132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及參照管理機構已達16家,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29個科技設施進入科研狀態……2024年,北京在全球創新城市中的排名進一步提升。
“人工智能第一城”建設加速,北京備案上線的大模型達128款,居全國首位﹔醫藥健康產業規模突破萬億元,躋身本市萬億級產業集群﹔近400家商業航天企業在京落戶,北京市可重復使用火箭技術創新中心加快建設……
40多項產業政策護航,全方位助推科技成果加速落地。2024年,本市8隻政府產業投資基金也發揮逆周期調節作用,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投決金額達194億元,並帶動社會投資508億元,引金融活水澆灌首都科技“沃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