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戲新演看點多 《盜魂鈴》呈現京劇年輕態

人民網北京5月6日電 (記者尹星雲)日前,升級版京劇《盜魂鈴》在北京長安大戲院與觀眾見面。此次演出由王夢婷繼續領銜,還特邀馬派老生名家朱強加盟。此次演出是向京劇大師荀慧生先生誕辰125周年的致敬之作,也是一次傳統與創新完美融合的藝術實踐。
雙面演繹:從端庄青衣到詼諧花旦
傳統《盜魂鈴》以演員反串和才藝展示為主要看點,但劇情相對簡單。此次新版的最大亮點在於編劇團隊對劇情的完整化處理。“我們想方設法讓這個戲更圓滿,”王夢婷介紹,該劇實際上與《西游記》原著情節無關,完全是虛構的,“為此,創作團隊深入挖掘了《西游記》中的故事情節,為原本單純的‘盜鈴’行為賦予了合理的前因后果,不僅保留了傳統戲的精華,更使全劇敘事更連貫豐滿,故事邏輯更清晰完整。”
此次升級版《盜魂鈴》的一大亮點是王夢婷在劇中一人分飾兩角,這兩個角色在性格、行當和表演風格上截然不同。這也為她的表演帶來挑戰。
“這是我第一次唱老旦,之前我隻反串過老生。”王夢婷說。此次表演對她的嗓音控制和演唱技巧提出了極高要求。“收獲觀眾的肯定,我很高興。而且從我個人來說,能夠掌握一個行當和流派的技法,讓我覺得也很有收獲。”王夢婷表示,作為專業演員,不斷挑戰自己的能力是她的責任和追求。
跨界融合:當京劇遇見探戈與相聲
升級版《盜魂鈴》在藝術形式上的大膽創新令觀眾耳目一新。主創團隊突破了傳統京劇的表演框架,巧妙融入了探戈和相聲表演等元素,創造出獨特的舞台效果。
王夢婷與朱強合作表演的探戈舞段堪稱全劇亮點之一。王夢婷回憶創作過程時說:“我們當時在想,如何能夠把這種國際化的舞蹈與戲曲融合,最后我選擇用民族樂器中音板胡,讓觀眾覺得既新穎又不違和。”這種處理既保持了京劇的民族特色,又賦予了傳統藝術國際化的表達方式。
在相聲表演環節,王夢婷與朱強挑戰了馬三立的經典作品《所答非所問》。“相聲這門藝術很考驗演員在台上的腦子和靈活性,”她坦言,“真的很難,但通過這次舞台實踐,我深刻感受到這門藝術的魅力。”
“破圈”密碼:讓傳統藝術與當代觀眾共鳴
新版《盜魂鈴》在保留傳統喜劇框架的基礎上,精心設計了更符合當代觀眾審美的笑點。創作團隊對劇目原有情節進行了篩選和更新,加入了現代網絡流行語,使演出更具時代感。
“傳統劇目《盜魂鈴》中是沒有這麼多的‘包袱’的,”王夢婷介紹說,“一些台詞基本是當時年代裡的一些幽默元素,可能在當下語境裡,觀眾是聽不懂的。”為此,創作團隊在保留傳統幽默元素的同時,加入了大量現代觀眾熟悉的內容,使演出效果更加火爆。在王夢婷看來,“演出既尊重了傳統喜劇的本質,又拉近了與年輕觀眾的距離。”
此次升級版《盜魂鈴》在舞台視覺呈現上也有諸多創新。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結尾處設計的巨型鈴鐺效果,配合燈光和煙霧,創造出震撼的視覺奇觀。
薪火相傳:名家提攜與流派傳承
今年是京劇大師荀慧生先生誕辰125周年,作為荀派傳承人,王夢婷在《盜魂鈴》中巧妙踐行著荀慧生先生“演人別演行”的藝術理念。她塑造的百花羞公主雖以青衣應工,卻通過荀派特有的編腔處理,在端庄中透出靈動。“每個吐字歸音都帶著荀派基因,但觀眾感受到的是鮮活的人物。”王夢婷說。這種不著痕跡的流派融合,也恰是她近期復排《玉堂春》等經典劇目后的心得體會。
馬派老生朱強此次不僅挑戰豬八戒這一喜劇角色,更反串梅派青衣,以多流派演繹詮釋京劇的包容性。排練中,朱強作為資深藝術家,對后輩的“放養式”指導令王夢婷印象深刻。“朱強老師從不限定我的表演框架,但在關鍵處總會精准點撥。”王夢婷回憶整個排練過程,感覺和朱強老師合作非常默契。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