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法海寺壁畫藝術館探索數字化保護
看,近600年的壁畫會“跳舞”(解碼·文化數字化)

午后,跟隨北京市法海寺壁畫藝術館運營總監劉會雨,從石景山區模式口大街向北走,不久便到達翠微山南麓。鬆柏掩映中,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法海寺壁畫藝術館出現在眼前。
這是一座數字化展館,分為地上地下兩層,設置了序廳、壁畫廳、球幕廳、復原廳等數字化展陳空間,通過數字化方式,將不遠處的法海寺壁畫“搬進來”並“動起來”,進行全角度、立體化展示。
劉會雨是90后,從小生活在法海寺附近,對壁畫的歷史如數家珍。“我是看著壁畫長大的。”劉會雨說,得知藝術館建成后,他便來到這裡參與數字化策展、展覽講解等工作。
法海寺於1988年被列入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藏有10鋪明代壁畫。這是北京歷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壁畫,歷經近600年歲月洗禮,依然色彩艷麗、栩栩如生。但壁畫保存至今已比較脆弱,天氣變化、人類活動等都可能對其造成影響。為保護壁畫,法海寺大殿內常年避光,並嚴格控制參觀人數和時間。
“法海寺壁畫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藝術瑰寶,我們不僅要保護好,更要傳承好,讓更多人了解。”劉會雨說,近年來,石景山區啟動法海寺明代壁畫三維矩陣圖像採集工作,建立了壁畫基礎數據庫,為數字化策展提供了堅實后盾。
在法海寺壁畫藝術館,4K高清顯示屏等比例還原壁畫真跡,人們可以深入了解壁畫的創作細節、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等。“正如策展主題‘發現法海寺’一樣,希望觀眾來館內開啟一場‘發現之旅’,更好了解壁畫與傳統文化藝術。”劉會雨說。
在昏暗避光保護的法海寺大殿中,難以看清壁畫的全貌和細節。數字技術提供了全新的展示手段。在藝術館的壁畫廳入口處,有一個近4米寬的屏幕,其上展示的壁畫格外清晰。“我們通過技術手段,專門設置了放大、拉近展示的功能,並逐項介紹壁畫內容,讓觀眾能夠充分了解。”劉會雨說。
數字技術讓觀眾更容易看懂壁畫。數字化后,壁畫以及畫中的人物、動植物等可以多樣組合,也讓解讀更具象化,通俗易懂。“我們對壁畫的解讀不再局限於某一鋪壁畫,可以在同一鋪或者不同的壁畫中進行構圖、技法、呼應的對比。”劉會雨說。
數字技術還可以拆解壁畫內的各種元素,讓專題展覽設計更加游刃有余。人物形象流變、服飾盔甲分析、創作工藝及畫法等專題展覽,讓觀眾可以深入感受壁畫的不同側面。創作工藝及畫法展示部分,策展團隊請畫家演示壁畫繪制,並將創作過程拍攝下來,讓觀眾直觀地理解壁畫的創作步驟,在展示法海寺壁畫線條的同時,展示畫家復原線條的過程。
在3D穹幕影院內,360度全環繞技術讓觀眾沉浸於影片《夢·法海》。這是策展團隊以法海寺壁畫創作者宛福清為主人公創作的影片,劇本創作靈感來自對法海寺壁畫的研究。
劉會雨說,影片故事以畫師追求優秀的壁畫作品為主線,從起初猶豫不知如何下筆,到進入夢境受到啟發,再到最終夢醒潑墨揮洒,起承轉合間將法海寺壁畫展現得淋漓盡致。
“數字技術讓法海寺壁畫煥發生機,讓古老文物在有限空間中綻放無限魅力。”劉會雨說。(記者 潘俊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