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季度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14% 新質生產力拉動北京經濟增長
在海澱,太空與地面手機直連的“翼陣合一”衛星技術難題接連被攻下,北京商業航天即將再迎新突破﹔在延慶,未來產業新政推動下,首個低空經濟產業園設立、首條無人機配送航線開通﹔在亦庄,百億機器人產業基金設立,助人形機器人加速涌現……
得益於新興產業的布局、改革新舉措落地、融資新渠道的搭建,北京經濟增長新動能不斷釋放。今年前三季度,本市規模以上工業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14%,這樣的兩位數增長,顯示新質生產力對北京經濟的支撐作用在增強。
產業新動能
高技術產業投資年均增速27.5%
9月11日,以氫氣為原料、輸出電能的全球首個氫內燃機批量發電項目在北京點火,年發電量最多可達100萬度,每台設備每年可減碳約800噸。
氫內燃機點火的同一天,北京企業自主研發的朱雀三號試驗箭成功完成10公裡級垂直起降返回飛行試驗,在國內首次實現垂直起降返回火箭空中二次點火,朝著中國商業航天可重復使用運載火箭首飛又進了一步。
朱雀三號飛上天時,誕生在北京的人形機器人正成為業內關注的對象,長高變壯而且更聰明的天工1.2MAX升級后,變得負載能力更大、速度更快、續航更長,有更強的智能交互和任務執行能力。
北京未來產業布局、新質生產力培育的成果,已如繁星點點。
“近年來,北京接續謀劃部署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高技術產業項目,推動一批人工智能、商業航天等新興和未來產業項目落地。”北京市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區域發展研究所副所長李金亞披露了一份積累多年的數據:2020年以來,本市高技術產業投資年均增速高達27.5%,產業綠色化、高端化、智能化發展的態勢更加明顯。
新動能加碼,前三季度北京新質生產力加快釋放,規模以上工業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14%,支撐工業增加值增長6.9%,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智能手機等產品的產量也都保持兩位數以上增長。
改革新舉措
近60項全國突破性“兩區”政策落地
智能通道識別車牌,道杆自動抬起,貨物放行——8月底,一輛貨車駛入剛設立的中關村綜保區,完成了首票貨物順利通關。
此次進口的載網是冷凍透射電子顯微鏡的重要耗材,可用於蛋白質結構解析。中關村綜保區是全國首個以“研發創新”為特色的綜合保稅區,對進口材料可以保稅研發,既降低了企業成本又能加速科技創新。
中關村綜保區開關運作后幾天,全國首個以發展新質生產力為主題的綜保區——亦庄綜保區也獲批設立,將探索建立產業發展和保稅監管“監管沙盒”創新機制。
“北京高水平改革開放全面深化,發展新動能的制度保障持續完善,制度型開放穩步推進。”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說,截至目前,本市已經累計落地近60項全國突破性“兩區”政策,在全國推廣40余項改革創新經驗案例。前三季度,北京率先實現民航、人工智能等6大行業領域數據合規出境。
“中長期經濟要實現潛在增速,急需提升全要素生產率,而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的關鍵在激發市場主體創新創業活力,為企業拓展有效益的投資空間。”李金亞分析,科技創新和產業投資是北京的優勢投資領域和重點,今年推出的“加快培育發展新動能若干措施”等舉措,發掘並投資處於生產網絡重要位置的“節點”行業,以拉動上下游經濟活力,特別是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醫藥健康、商業航天等集聚效應強、乘數效應高、外溢效應好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引導帶動更多社會資本投入,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
從政策效果上看,前三季度,北京高技術制造業和高技術服務業投資分別增長66.7%和28.9%,比全國平均增速高57.3個和17.5個百分點。
融資新渠道
全鏈條服務企業全生命周期
“此前就對基金有需求,沒想到政策落地這麼及時。”前不久,兩隻瞄准人工智能的百億元新質生產力發展平行基金在亦庄剛落地,正在進行股權融資的北京神州光大科技公司便開始積極申請基金。該公司董事長高峰說,如果能申請到,資金將用於人工智能以及行業大模型領域的研發投入。
創新始於人才,成於資本。企業在不同發展階段有不同的融資需求,北京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必然要在關鍵時刻為企業解資金之“渴”。
近年來全國創投市場整體下滑,這也影響著科創型中小企業融資。為此,北京今年完成設立8隻總規模達千億元的市級政府投資基金,以政府直投提振市場信心,帶動社會投資。IT桔子數據庫顯示,截至9月末,北京早期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金額925.8億元,同比增長27.4%,今年以來保持兩位數增長,位列全國第二。
“超5成被投企業成立時間在5年內,早期投資共發生322起、佔全部投資事件的57.6%。這說明北京投資市場‘投新’‘投早’活躍。”李金亞說,北京還支持北京國管中心、經開區等聯合四大銀行旗下金融資產投資公司開展直接股權投資試點,完善中小企業培育壯大機制,暢通經“專精特新”專板在北交所上市融資的渠道。
對成熟大企業、大項目,本市加大重點項目融資對接,今年市發改委推介重點融資需求項目197個,總投資超3500億元,涉及融資需求1278億元。
從投資端到融資端,從資本市場到金融機構,從技術創新到政策創新,產業環境的持續改善,有力促進北京高技術產業和新質生產力發展,為經濟回升向好拓展新增量、新空間。(記者 曹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