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陽·彩虹融合小鎮:打造“老殘”共融的溫馨家園
朝陽·彩虹融合小鎮一景。受訪者供圖
架杆、瞄准、擊球……“啪”,一聲脆響,台球應聲落袋,83歲的李盛鐸和37歲的錢偉(化名)不禁擊掌歡呼。
一老一少緣何“牽手”?這得益於朝陽·彩虹融合小鎮獨特的“老殘共養”理念。
養老院的老人在展示手工作品。受訪者供圖
用心守護老年人的幸福
朝陽·彩虹融合小鎮位於北京市朝陽區金盞鄉東窯村,緊鄰首都機場第二高速。沿金榆路,南行不遠,一座凌空飛架的彩虹門樓映入眼帘。
一進院門,隻見樹木茂密,湖光旋旎,亭台樓閣,曲徑通幽。“小鎮綠化率70%,光果樹就有2000多棵,還有1000平方米的溫室大棚,全年種植無公害蔬菜,在這裡生活的老人和孩子們可有口福了!”彩虹融合小鎮負責人戎雪嫻如數家珍。
“這兒環境好哇,就像住在公園裡,特愜意!”2013年,85歲的陳大爺來到彩虹養老院,一眼就被這裡優美的環境所吸引,成為入住的第一批老人,轉眼在這裡住了11年。
除了環境,彩虹養老院的周到服務也讓陳大爺格外滿意:吃,營養食譜,每周輪換﹔住,全屋適老化家居設備﹔娛,棋牌麻將室、多功能娛樂室、台球室一應俱全﹔行,24小時無縫隙實時監控,確保安全。
老人大多有慢性病,就醫是剛需,怎麼解決?“養老院配備醫務室,設有內科、中醫科,每周還有三甲醫院醫生來會診、查房。”小鎮養老院運營負責人劉迪介紹,“對於臥床老人,醫生會送醫上門,提供按摩、針灸、拔罐等康復治療。”
醫務室的一個落地架上,整齊擺放著一個個透明藥箱。“在院老人的藥物統一由護士管理、分發,防止老人誤服、漏服藥物的情況。”劉迪說。
7號養老樓三樓,是專門為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老人提供的居住區域。隻見走廊和房間牆壁上畫著藍色調為主的卡通畫,營造出輕鬆愉悅的氛圍,有助於緩解焦慮情緒。“我們將洗護用品、利器等統一管理,實施嚴格的門禁管理,杜絕一切安全隱患。”小鎮康復中心負責人紀沫冰介紹。
“干養老工作如果沒有一顆替天下兒女行孝的初心,是絕對做不好的。”戎雪嫻坦言,彩虹養老院之所以贏得老人和家屬的信賴,靠的正是“最長情的陪伴”。自2013年以來,先后有 500多位老人入住,安享幸福晚年。
心智障礙者(右)在進行體育鍛煉。受訪者供圖
為心智障礙者提供全生命周期支持
陽光下,一群孩子正在進行平衡訓練。小華(化名)努力調整身體,成功走過一段 S形獨木橋 ,一旁的老師給他豎起了大拇指。
教室內,四五個十來歲模樣的學生將衣服一一疊好,分門別類放進對應的衣筐裡。
……
這是發生在星米家·彩虹村庄心智障礙者服務中心內的一幕幕。
心智障礙者群體包括智力發育遲緩、腦癱伴有智力障礙、唐氏綜合征人群、孤獨症譜系人群等不同類型人群,他們通常存在溝通障礙、學習障礙和社會互動障礙。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約有1200萬心智障礙者, 他們的康復訓練開展得越早,康復效果就越好。
“我們能為這些特殊兒童做些什麼?”戎雪嫻苦苦思索。2012年底,彩虹兒童康復中心成立,打造一系列專業課程,包括語言訓練、行為管理、感統訓練、融合教育、幼小銜接等,成為北京市殘疾人聯合會批准的孤獨症兒童康復定點機構。
經過專業的康復訓練,孩子們有了可喜的變化。剛入學時,小明(化名)言語很刻板且極少開口。老師決定從孩子的生活實際出發,先認識熟悉的人和場景的照片,然后將人和場景結合起來,請家長拍攝人在場景中的生活照片,讓孩子練習看圖說話。三個月之后,小明已經會主動且准確地描述看到的生活場景,比如“奶奶坐在沙發上看電視”“媽媽在做飯”等。有一天,當他看到爸爸下班回家,立即跑到廚房告訴媽媽:“爸爸回來了!”那一刻,媽媽流下了激動的淚水。
部分心智障礙孩子能力提升后,即將入園、入學,如何幫助他們更好銜接?這是另一重挑戰。通常,服務中心的老師(俗稱影子老師)會陪伴孩子入園,在需要時提供必要的幫助,直至學會獨立在幼兒園生活。有一個孩子在經過個訓課、幼兒園預備班的准備后,跟隨影子老師進入幼兒園學習。7個月后,孩子基本能獨立在幼兒園學習和生活,9個月后,影子老師順利撤出。
服務中心成立以來,已為千余名兒童提供康復訓練, 八成以上進入幼兒園或小學就讀。
然而,隨著年齡漸長,絕大多數心智障礙者無法繼續求學乃至工作。此時,他們的父母也日益老去,無力陪護孩子,這成了許多家庭的“心病”。為此,小鎮成立星米家·彩虹村庄心智障礙者服務中心,從2023年開始招收大齡心智障礙者,目前在讀的學生最小15歲,最大37歲。
區別於低齡學生,服務中心將大齡學生的訓練重點放在生活能力和職業技能提升上。理發室、超市、診室、交通信號燈……根據常見的生活場景,打造一個個實景教室,在老師的悉心教導下,孩子們學會購物、看病、辨識交通信號,也不再恐懼看牙、理發。而在星米烘焙坊、美工工坊、星米農事區裡,學生們掌握了一定的工作技能,為融入社會打下基礎。
從戶外門樓、長椅、秋千、動物樂園的路面,到室內背景牆,再到每個員工的工作服,在朝陽·彩虹融合小鎮,彩虹圖案隨處可見。那一抹抹明亮的顏色,既美化了環境,也給居住在這裡的老人和心智障礙者的心中增添了一份溫暖與希望。
2015年,獲得北京市殘疾人聯合會頒發的“最佳團隊”稱號﹔2021年,獲得中共北京市委農村工作委員會和北京市農業農村局頒發的“北京美麗鄉村聯合會康養基地”榮譽……“未來小鎮將持續圍繞‘老殘共養’的模式,以社區化、社會化為目標,以醫+康+養為基礎模式,賦能特殊群體,打造‘老殘共養’公益融合示范基地。”戎雪嫻表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