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路縣故城遺址考古課開講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昨天,通州路縣故城遺址考古發掘現場,青少年學生體驗探鏟使用技巧。 本報記者 武亦彬攝
本報訊(記者 李祺瑤)“我們面前,層層疊壓的地層之下,是一座2000多年前的漢代古城。”昨天,通州區路縣故城遺址,一堂生動的考古課開講,15組家庭觀眾受邀走進考古現場,參觀古井、窯址等遺跡,體驗考古發掘,探尋漢代人的生活圖景。
路縣故城遺址發掘現場,探方整齊排列。北京市考古研究院考古隊員李鵬帶著一群觀眾在探方前站定,用手鏟當“教具”,指著幾個“深坑”講解:“大家看到地面上的一個個‘方格子’,就是考古發掘的基本單位,學名是探方。今年,我們的發掘區域位於故城城址外東南部,已經發現了24座兩漢水井。”
觀眾向探方裡張望著,拋出一個個問題:“探方裡為什麼會有一條條橫線?”“有的探方怎麼被打通了?”“圓形的坑是什麼?”……
“這些橫線是我們辨認地層年代的依據。仔細看,線兩側的土層顏色不一樣。”李鵬耐心解答,地層記錄了不同時期人類活動留下的痕跡,“在發掘過程中,我們為了完整呈現古人生活的房子、道路等大型遺跡,就會打通探方。比如正在清理的兩個‘圓坑’,其實是西漢時期的水井。”
順著李鵬的引導,觀眾發現,兩座古井有區別。“一座是磚砌的,一座是土制的。我們在古井中發現了一些動物骨骼,目前檢測出來的有一隻狗的頭骨。”李鵬說,今年,考古隊員還發掘出了9座東漢時期的窯址,漢代道路、瓮棺、房址等遺跡,出土了150余件套兩漢至明清時期的陶器、銅器、鐵器、漆木器等,“這些發現為還原漢代古人生活圖景提供了豐富的內容。”
聽了考古隊員的講解,文匯中學初二學生吳思雨說:“2000多年前的古井和窯址保存得太好了,我發現窯址裡還埋藏了陶片,感覺很神奇,仿佛古人的生活就呈現在眼前。”
發掘區旁邊的空地上,劃出了一片勘探區域。觀眾拿起刮鏟等工具,學習考古發掘、記錄、整理等。“走進考古現場,我才知道路縣故城曾是一個繁榮的交通樞紐,這讓我對北京的歷史有了更深的了解。”昌平區第五學校初一學生袁晨晰說,“親身體驗之后,我才知道考古工作既要有力氣,更要有智慧。考古工作者都非常辛苦,值得我們學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