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頻道

推動生態文明體制改革 開展生態綜合治理

北京:花園城市有了新風景

2024年07月14日10:57 | 來源:北京日報
小字號

永定河大規模引水大大提升了城市景觀,石景山河段低瀑飛湍,景觀別致。(資料照片) 本報特約攝影 馬文曉

前不久,一位攝影師站在延慶九眼樓長城,定格下絕美一幕:山巒如墨綠緞帶,河流波光閃爍,雲天相接處是北京CBD的建筑群。看到長城與CBD相隔百公裡的同框,很多人感嘆,生態的改善在這一刻具象化了。

北京曾經面臨嚴峻的生態問題。十年間,本市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不斷推動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破解體制機制障礙,讓首都變成了一座大花園。

山水林田湖系統綜治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提出“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理念,此后又把“草”這一重要生態系統納入其中。

寥寥數語,從哲學的高度為生態治理破了題。此后,統籌自然生態各要素,進行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成了生態建設一以貫之的原則,也帶動了生態文明體制的巨大改革。

——在協作機制上,本市在機構改革中組建市委生態文明建設委員會,由市委書記任主任,強化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綠化、水務、生態、規土等多部門擰成了一股繩,開展協同治理。

——在責任主體上,本市在全國率先建立了河湖長制、林長制、田長制,由屬地“一把手”承擔治河、巡林和護田的任務,解決了此前責任不明確、落實不到位的問題。

——在利益分配上,本市探索實施水環境區域補償制度,治污不力的上游要對下游支付補償金。隨著生態治理不斷深入,補償金的金額從2015年的9.7億元,大幅下降至2022年的1114萬元,此后,該制度進一步細化和延伸。

永定河的命運轉變,最能反映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意義。永定河全長700余公裡,支流眾多,從前分而治之的方式忽視了河流的整體性。支流排放污水,干流就必然水質渾濁﹔岸邊山荒林禿,河道就會干涸斷流。

思路變了,母親河的命運迥然不同。過去十年,永定河北京段的綠量翻了好多倍,還建成了南大荒、八號橋等多片濕地。四級河長近千人履行責任,堵住了污水,拆除了違建。更重要的是,多省市協同跨流域調黃河水進京,在2023年實現了永定河全年全線有水。

治水增綠重協同,大氣治理也是如此。本市牽頭建立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協作機制,10個郊區均與毗鄰的市區縣聯合開展執法。

讓青山有價水含金

黨的十八大之后,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理念。可綠水青山並不意味著天然就是金山銀山,兩者之間如何轉化?並沒有現成的答案。

京城被燕山、太行山環抱,68%的面積屬於山區,青山密林涵養著涔涔水源,是重要的生態屏障。遠郊區的一位干部告訴記者,每次各區在一塊兒開會,如果提起生態,他底氣足得很,可說到經濟發展,他腦門上都是汗。

不能讓保護生態的人吃虧。2018年,本市建立起跨區橫向轉移支付制度,全市一盤棋保護生態。此后,又探索建立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機制,讓綠水青山價更高。

平谷偏居一隅,森森青山環繞,泃水洳河映帶左右,是本市首個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區。這份厚重的生態家底,也是農文旅融合發展的優勢。

故事不妨從一串小小的糖葫蘆說起。

鎮羅營藏在平谷北部的深山,出產的鐵皮山楂軟糯香甜。“一斤山楂隻能賣一元錢。可如果延長產業鏈,做成糖葫蘆,收益能翻十倍。”全國人大代表、綠農興雲合作社負責人岳巧雲說,他們特意把糖葫蘆做成3顆一串的迷你版,適應現代飲食習慣。今年春節,糖葫蘆供不應求,補貨好幾回。有消費者留言說:“這山楂好吃,因為是呼吸著負氧離子、喝著山泉水長大的。”

如今,平谷18個鄉鎮都有了文旅品牌。就拿金海湖鎮來說,水質多年來維持在地表二類,桃花水母、白尾海雕等珍稀動物頻繁現身。湖邊有了五星酒店、會議中心,前幾年還舉辦了世界休閑大會。環湖十塊露營地節假日活力滿滿,城裡人不惜驅車百公裡,撐起天幕,臨水看山。

親手扮靚花園城市

京城有上千個公園。通州紫荊雅園也被綠色簇擁著,減河公園、潞城中心公園、運河公園都是居民們常逛的地方。不過,能夠自己參與營建一個小公園,是大伙兒從沒有想到的。

今年,首都“花園城市”建設拉開了序幕。過去,造綠營園主要靠政府主管部門和技術人員,現在則希望調動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生態建設。市委組織部、市園林綠化局還號召在職黨員共建花園城市。

上個月,紫荊雅園月季園的公共綠地上,一座微公園開始建設。栽花種草、刨坑種樹的人裡頭,大多是當地居民。大家衣衫汗濕卻干得很帶勁,居民張文霞用手機定格下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還發送到了花友微信群,惹得好多群友羨慕。

他們不僅親手栽下了植物,還參與了前期的方案設計。屬地通運街道辦負責人介紹,微花園的方案早就請居民提過意見了。“咱們小區叫月季園,應該多栽幾種月季!”“能不能種點兒不那麼常見的花?”“這裡樹蔭少,得耐晒好活”……設計師根據這些想法,調整了不少植物。

今年,像這樣的微花園全市將建設30處,從選址、設計,到建設和管護,全程都會有市民的參與。每一位市民都能從認養一盆花開始,培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情感。

今日之北京如同一個大花園,假以時日,風景還會更美。森擁園簇的千年古都散發青春活力,向世界講述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國故事。(記者 朱鬆梅)

(責編:尹星雲、鮑聰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