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扣五期項目已出土170余件套文物
考古新發現描繪長城“特寫圖”
昨天,箭扣長城122號敵台修繕現場,工作人員正在施工。本報記者白繼開攝
本報記者 李祺瑤
窗戶上的紅色痕跡還原長城最初色彩,敵台頂部有炮台也有旗杆支座,兩座敵台之間還設有便門……昨天,箭扣長城五期保護修繕項目現場,一系列考古新發現公布,描繪了一幅長城“特寫圖”。
本年度箭扣考古發掘工作計劃於8月底結束,目前已出土170余件套文物,為復原明代戍邊將士生活增添了依據。
一抹紅還原長城最初色彩
箭扣長城五期保護修繕項目東起牛角邊,西至正北樓,全長915米,包含6座敵台和5段邊牆,預計2026年完工,實現“邊考古、邊修繕”的無縫銜接。“自今年4月以來,我們已完成121號敵台的考古發掘和清理工作,以及120號敵台一半的發掘工作。”山路在密林間蜿蜒,考古項目負責人、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館員尚珩帶著記者邊走邊介紹。
登上121號敵台,他指著敵台窗框上一條筆直的紅色痕跡介紹:“這很可能是當年修建敵台、裝窗戶時蹭上去的紅色油漆痕跡。目前正在利用科技考古手段檢測成分,初步發現其主要成分是鐵鏽紅,還要進一步檢測其中可能含有的古代顏料。”
一抹紅色,還原長城最初的色彩。“很多明代輿圖中的長城並不是一水兒的青灰色。”尚珩解讀,古人用至少3種顏色描繪長城——牆身是白色的,城磚是藍色的,所有敵台、鋪房的門窗都是紅色的,“可以想象,當年的長城不僅高大堅固,還擁有鮮明的顏色。門窗都是經過油飾的。”
士兵登城路線有望成“攻略”
順著台階登上敵台頂部,一段“牆根”圍出一個矩形空間。尚珩介紹,這是敵台頂部鋪房的屋內地面,“我們在這裡清理出了一段空斗牆,不同於傳統北方砌牆方法,這是南方人更喜歡用的做法,因此推測這是有南方背景的將士過來修建的。”
鋪房旁,考古人員清理出一堆石頭壘成的炮台,在敵台一角,他們還發現了一個規矩擺放的小石碓,“應該是當時的旗杆支座。”
隨著考古的推進,更多的長城故事被發掘出來。從120號敵台到121號敵台的必經之路上,考古人員還發現了一段垂直“開口”的牆面。“順著這段牆向下清理,我們在土層裡發現了人工壘砌的石台階,証明這裡其實是當年戍邊將士登城的一個便門。”尚珩說,這個不起眼的小門是當年戍守邊關的重要節點,“找到這個節點,我們就可以進一步還原當年士兵登長城的路線,同時也為長城保護修繕后的開放利用提供了一種參考游覽路徑。”
修繕全程引入數字化工作
前期的考古發掘,揭露了箭扣長城的建筑形制和工程做法,為長城保護修繕方案設計提供了科學依據和基礎支撐。箭扣五期施工技術負責人、懷柔區文物管理所長城修繕技術專家程永茂介紹,本次修繕項目實施周期為3年,將最大限度確保考古后的長城遺址能盡快實施保護修繕,避免考古與修繕之間的“空檔期”造成長城遺址的破壞,修繕秉承原形制、原結構、原材料和原工藝的原則,對長城本體實現最小干預。
箭扣五期保護修繕項目全程引入數字化工作,通過無人機攝影測量、全景攝影等手段,為考古、勘察、設計和施工各階段留存數字化檔案,構建箭扣五期修繕工程時序化的數字虛擬場景,使取得的數字化成果真正成為便於使用的數字資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