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頻道

“行進中國”調研行

創新北京|人形機器人加速“京”彩綻放

人民網“行進中國”北京調研採訪團
2024年06月28日07:45 | 來源:人民網-北京頻道
小字號

“天工”像真人一樣“跑”起來了﹔“Galbot”忙著給人“端食送水”﹔“小柒”在論壇咨詢台“上崗營業”……在北京,功能各異的人形機器人正被注入“靈魂”,實現加速“進化”,賦能更多生產生活場景。

“我餓了。”“現在有蘋果、香蕉,請問您要什麼?”記者走進位於北京市海澱區中關村的北京銀河通用機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銀河通用”),看到工程師正在對雙臂輪式機器人“Galbot”進行功能測試,為一場即將到來的機器人展會做“亮相”准備。

去年以來,融合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兩大前沿技術的具身智能產業引發全球關注,吸引大量初創企業紛紛“入局”。“90后”北大-銀河通用具身智能聯合實驗室主任王鶴正是於2023年5月選擇將公司“落戶”北京中關村,開啟具身智能的商業化探索之路。

王鶴介紹,具身智能,即具有物理身體的智能體在現實世界中完成物理任務。而機器人“活”干得好不好,其關鍵在於獲取高質量的數據進行“小腦”訓練。

“我們自研合成了千萬級的場景數據及十億級的抓取數據,以此訓練機器人的‘小腦’來實現運動控制、任務執行。”王鶴透露,有了高質量的數據“投喂”,正在測試中的“Galbot”機器人上半身的雙手和眼腦協調能力得到提升,將落地超市、藥店等商業場景,實現取藥補藥、上貨拿貨。

他同時表示,機器人在數據訓練中習得的動作也可實現跨場景使用,特別是“在制造業及特殊作業方面完成高風險、重復性的臟活、苦活、累活,降低相關崗位的傷病率、死亡率,提升職業滿意度。”

不同於剛上牌桌的“新玩家”,北京理工大學是國內致力於人形機器人研究的“資深前輩”之一,其孵化的北京理工華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理工華匯”)深耕底層算法和核心部件,推出的最新一代人形機器人“匯童6”能實現“走、跑、跳、摔、滾、爬”多模態運動,奔跑速度達7.2km/h,跳高0.52m,跳遠1.08m。

去年11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提出人形機器人商業化落地的重點場景包括:面向惡劣條件、危險場景作業等需求,打造特種應用場景下高可靠人形機器人解決方案﹔聚焦3C、汽車等制造業重點領域,打造人形機器人示范產線和工廠﹔拓展人形機器人在醫療、家政等民生領域服務應用,推動人形機器人在農業、物流等重點行業應用落地。

“現在很多高校和研究所向我們購買人形機器人,進行相關算法研究等工作。”談及人形機器人產業的爆發式增長,理工華匯總經理佘浩田興奮地直言道,“感覺公司十年奮斗終於迎來了春天。”

根據高盛的預測,在技術得到革命性突破的理想情況下,2025年至2035年全球人形機器人銷量復合年均增長率可達94%,2035年市場規模將達1540億美元。相關報告也顯示,近10年,我國在人形機器人技術專利上實現了從落后到跟跑乃至領跑,人形機器人專利申請數量和有效專利數量均位居全球第一。

2月,“京津冀協同發展人工智能助力產教融合、科教融匯、人才培養的先行先試改革示范園區”成立﹔4月,首屆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大會在北京市海澱區開幕﹔5月,目標規模100億元的北京機器人產業發展投資基金注冊落地北京市經濟技術開發區……今年以來,“千年古都”北京積極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加速實現人形機器人向重點領域廣泛滲透。數據顯示,北京市人工智能頂尖人才已佔到全國總量的43%左右。

作為下一個潛在的萬億級“藍海”,人形機器人產業“爬坡過坎”仍需更多高質量人才。在王鶴看來,國家應加大人工智能等交叉學科研究的投入力度,探索形成適合新興學科發展的認定標准和評價體系,培養更多“人工智能+”融通復合式特色人才。(劉紅、崔東、趙竹青、申佳平、王曉嘯、董兆瑞)

(責編:董兆瑞、高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