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城危舊樓改建:“像造汽車一樣建房子”

“沒想到這麼快就能搬回來!”5月28日,在北京市西城區樺皮廠胡同8號樓住了40多年的劉清順夫婦拿到了新房的鑰匙。去年10月完成拆除,今年1月新樓主體結構封頂,這個曾經的D類危房原地變身敞亮新居,隻用了3個多月。
“像造汽車一樣建房子。”承建這個項目的中建海龍公司副總經理陶陽這樣介紹項目快速推進的秘訣。怎麼造?安全嗎?這種模式是否能推廣?帶著疑問,記者進行了探訪。
快!生產施工並行
一輛輛貨車載著預制混凝土模塊駛來,在施工現場經過模塊吊裝,輔助鋼筋綁扎和混凝土澆筑,一棟嶄新的居民樓便拔地而起——這種高效的建筑方式,不少居民還是頭一回見。
“我們將8號樓整棟建筑科學規劃為55個混凝土模塊,預制混凝土模塊最后運送至施工現場吊裝組建成為完整建筑樓房。”中建海龍總經理趙寶軍說,“採用混凝土模塊化集成技術,工廠生產與現場施工雙線並行,將原本需要15個月的工期壓縮至3個月。與傳統建造方式相比,模塊化集成建筑能夠將建造時間壓縮至原來的20%。”
城市更新的過程中,危舊樓改建難度較大。樺皮廠胡同8號樓位於北京二環內,周邊小區林立、人流密集、交通繁忙,混凝土模塊化集成技術“快”的優勢就凸顯出來。“縮短居民回遷周期,最大限度減少對周邊居民和交通的影響,是我們的重要考量。”西城區住建委四級調研員、危舊房屋改造管理科科長王勇介紹。
施工時長得到壓縮,受惠的不僅是8號樓的居民,也降低了對周邊居民的影響及環境污染。居民李德珍就住在與8號樓相距不遠的華能玉桃園小區。“施工時間很短,而且主要是吊裝作業,幾乎沒有噪聲影響。這種施工方式不擾民,挺好!”李德珍說。
綠!將工地“搬進”工廠
切割、焊接、箍鋼筋、噴涂料……在中建海龍模塊化集成建筑的生產基地,許多自動化的機器人在工作。樺皮廠胡同8號樓的一個個模塊就是這樣制造出來的。
“混凝土模塊化集成建筑就是將建筑根據功能分區劃分為若干模塊,再在工廠對模塊進行高標准工業化預制,最后運送至施工現場裝嵌成完整建筑的新型綠色建造方式。”陶陽說。
這種技術讓施工人員像產業工人一樣在車間裡工作。“以前在工地上到處奔波,爬高上低的,如今在工廠裡干活,不用受風吹日晒。”一名施工人員說。
據介紹,該項目是北京市首個運用混凝土模塊化集成技術的危舊樓改建項目,也是全市首個施工智慧化全過程管理的危舊樓改建項目。
“模塊化集成建筑可以通過運用綠色建筑、綠色建材等新技術以及多種安全環保設備材料,減少75%的建筑廢棄物產生和25%的建筑材料浪費。”趙寶軍介紹。
優!抗震性能優越
“重建並不是一比一還原,而是要做適當提升,補齊設施短板,更好滿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新街口街道辦事處主任馬達說,“原拆原建”主要目的是為百姓解危排險,改善群眾的生活環境。
根據設計方案,新建的樺皮廠胡同8號樓適當增加了廚衛空間,戶型也有所改善,新增的樓內電梯讓居民出行更方便。“還是原來的位置,還是原來的面積。不一樣的是布局改善,陽光、通風更好,還加了電梯!”劉清順對新家很滿意。
建造速度快、戶型更合理,但這種房子質量是否可靠?能否抗震?
據介紹,混凝土模塊化集成技術利用現澆結構與模塊牆膜,既滿足規范要求又提高結構韌性,並採用剪力牆結構體系,將混凝土鋼筋籠與剪力牆、疊合頂板、預制隔牆和現澆梁相結合,抗震性能優越。
“科技創新是城市發展的重要驅動力,採用模塊化集成技術是我們進行城市更新的一個有益探索。”西城區住建委主任左繼元說,科技賦能改變了房屋建造、改造的傳統模式,也造福了百姓生活。(記者李建廣 王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