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民俗中感受濃濃年味兒
副中心鄉村春節好戲連台
本報記者 陳強
春節臨近,北京城市副中心大街小巷張燈結彩,市民逛市集、賞民俗、購年貨,年味兒越來越濃。今年春節期間,副中心很多鄉村也將拿出“看家本領”,用傳統表演誠邀八方來客一起歡歡喜喜過大年。
“運河龍燈會”非遺傳承人謝兆亮正在展示龍燈。 本報記者 陳強攝
大務村評劇團的演員正在劇場排練。本報記者 陳強攝
大務村評劇團連唱4天大戲
當記者走進永樂店鎮大務村劇場后台時,首先見到了這樣一位“包公”——身高將近1米9,穿著蟒袍戲服,臉上已經涂黑、還挂著半米多長的胡須,不怒自威。可再細看看這位演員的面龐,額頭、眼角都是深深的皺紋,厚厚的油彩都擋不住歲月的痕跡。
“我今年73歲,唱了60年評劇。”這位“包公”名叫陸金安,是評劇團的“名角兒”,也是村裡的農業“老把式”。他說,評劇在村裡已經唱響百年,幾乎每家每戶都有人參加過劇團。現在劇團規模50多人,生、旦、淨、丑行當齊全,演員們都來自本村或者附近村子,平時種地、做飯、看孩子,有排練或者演出了就趕來唱一出,不圖掙錢,全憑熱愛。
“我姨、我媽都是劇團的老演員,這不,表姐和我傳承了好嗓子,從小就唱。”馬合庄村的梁穎今年53歲,她還記得小時候,演員們經常在拖拉機后斗子裡唱,逢年過節,得連唱好幾天呢。10多年前,大務村建起了劇場,總共有400多個座位,每逢演出,過道裡都擠滿了人,“今年肯定也一樣火爆!”
大務村地處京津交界地帶,因此劇團裡還有不少來自天津武清的演員、樂師,“幾十年前,劇團的第一批藝術骨干,都是武清小王庄村高嵐田老師教的評戲,這也是一種傳承。”劇團團長邢振海說,今年春節期間,農歷初六到初九,劇團會在大務村連演4天,歡迎市民到村裡免費看戲。
大幕拉開,板胡司鼓清亮高昂,演員低吟淺唱……彩排過程中,台下有位小姑娘目不轉睛,不時還能跟著唱兩句。她叫程金洪,今年9歲,是劇團音響師的外孫女,平時在城裡住,假期回村。邢振海說,去年村裡成立了評劇培訓班,已經有了40多位學員,今年要吸收更多小朋友加入進來。
張庄龍燈舞動千年運河畔
千年大運河,蜿蜒在通州腹地,沿線很多村庄迎新春的習俗也都和運河相關。其中最負盛名的,要數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漷縣鎮張庄村“運河龍燈會”。表演時,隨著鼓點,2條雄偉矯健的18米藍龍緊緊跟隨龍珠,時而騰空、時而翻滾,柔美舒展,直沖雲端。這項古老技藝最早可以追溯到1834年,也就是清道光十四年。
“時間定了!初三下午、初五上午,咱去通州運河文化廣場表演。”當記者在張庄村找到“運河龍燈會”非遺傳承人謝兆亮時,他正握著手機,在微信群裡給村民演員們發通知。過完年已經59歲的謝兆亮,爺爺、太爺都是早年間舞龍會裡的骨干。
“其實我更希望市民朋友們來村裡看舞龍。”放下手機,謝兆亮說,初一上午,隊員們會穿戴整齊,引著2條巨龍圍著張庄村轉好幾圈,得持續2個小時。哪家村民要是希望巨龍在自家門口或者院子裡多“飛”一會兒,可以支張小茶桌,擺上飲料、點心,隊員們一看就明白,龍珠會指引巨龍“飛”進家門。這是已經在張庄村傳承近200年的習俗。
游客來到張庄村,除了現場看舞龍,還可以免費參觀大運河龍燈文化博物館。位置很好找,就在村委會后院。博物館面積雖然不大,但布置得相當精致——大門是原木色,透著古朴﹔抬頭看,2條已經40多年歷史的18米“巨龍”高挂房頂﹔再往裡走,展櫃裡是清代龍燈會文契、民國龍燈對瓶、新中國成立前后的龍燈照片,旁邊還擺著舞龍會表演用的2條方口“巨龍”……游客來到這裡,還可以購買抱枕、手工藝品、鼠標墊等運河龍燈文創產品留作紀念。
裡二泗小車會扭出濃濃年味
上周,不少去台湖演亦市集置辦年貨的市民,親眼目睹了通州區級非遺——張家灣鎮裡二泗村民間小車會的魅力。鑼鼓聲中,坐車娘娘、公子、賬房先生等20余個角色,載歌載舞地表演推車趕路、上山過橋,甚至還有車輪發生故障、演員突然摔倒等預先設計好的“喜劇情節”,讓觀眾在歡樂中感受濃濃年味。
這項非遺至今已傳承200余年。演員們基本都來自裡二泗村,平日裡是司機、工人、醫生、農民,不全都在村裡住……逢年過節,表演“集結號”一吹響,他們就從市裡、區裡回村,在表演中感受家鄉過節的那份歡喜,還經常受邀到其他鎮進行表演。
跟隨鑼鼓的節奏,演員們又蹦又跳,短短20分鐘,飾演丑角“膏藥”的劉學成,額頭就出了汗。然而,整個隊伍裡最辛苦的,卻是那位看似在小車中“休息”的坐車娘娘。這位演員名叫王艷芬,40多斤的小車通過綁帶挂在她的腰間,車隊行進時,她得根據節奏讓小車左右扭起來,上身還必須平穩放鬆,神態更是要端庄自若。
今年春節假期,裡二泗村民間小車會將在運河文化廣場、三廟一塔景區輪番上演。年三十下午和正月初一下午,隊員們還將分別到上店村和裡二泗村進行走街表演,讓鄉親們在傳統民俗中感受濃濃年味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