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匯智匯力 構建首都經濟發展新格局
本報記者 孫穎 馬婧 韓軒
昨天下午,市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圍繞經濟發展、科技創新、民生保障、生態環保等主題,16位委員走上主席台進行大會發言,匯智匯力,為構建首都經濟發展新格局建言獻策。
經濟發展
扶持打造本土時尚消費品牌
促進首都經濟高質量發展是委員們熱議的話題。來自經濟界的市政協委員、北京時尚控股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顧偉達建言大力培育時尚消費品牌,推動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高質量發展。
“北京本土品牌數量眾多,尤其是老字號品牌眾多,但市場影響力大和品牌知名度高的品牌相對較少。”顧偉達說,應成立“北京品牌”建設促進專委會,加快扶持打造一批產業規模大、經濟產值高、市場影響廣的北京本土時尚消費品牌、頭部企業和領軍企業。同時積極引進京外品牌,讓更多知名品牌功能性總部聚集北京,實現北京品牌、中國品牌、國際品牌“百花齊放、百家繁榮”。
“北京市平台企業數量和行業規模均在國內位居前列,對北京市GDP增長貢獻巨大。”市政協委員、北京希肯國際文化集團董事長安庭代表民建北京市委發言,關注的是促進平台經濟規范健康持續發展。
他說,平台經濟的發展已成為北京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要在發展與監管之間尋求有效的平衡點。應探索建立中間型監管機制,本著鼓勵創新的原則優化監管執行質效,分領域制定監管執行規則和標准,在嚴守安全底線的前提下為平台經濟新業態發展留足空間。
市政協委員、北京中醫醫院急診科主任姚衛海代表民革北京市委發言,建議建立健全生態產品交易體系,加快推動生態產品的價值轉化。
科技創新
培育首都生物醫藥產業新增長極
圍繞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委員們建言獻策。市政協委員、廣東省醫學科學院副院長荊志成代表農工黨北京市委發言,建議培育首都生物醫藥產業新增長極。
“要用足‘兩區’政策,疊加大興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政策紅利,為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創新發展提供機遇和平台。”他說,應憑借物流保障、入境消費等便利性,建設國際化細胞治療和基因產品臨床研究與轉化高地,形成首都生物醫藥產業新增長極。
市政協委員、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骨科主任醫師趙宇代表致公黨北京市委發言,聚焦助力臨床科技成果從醫院“走出來”。
他說,相關部門應形成一套在臨床機構能有效落地的指導方案,細化對外進行成果轉化的程序,建設細分領域的專業化醫藥成果轉化服務平台,大力培育科技服務業,建設醫藥領域的高質量園區,通過專業平台對接企業與醫生,解決醫生“后顧之憂”,推動政策精准落地,激發醫生轉化科技成果的內生動力。
“北京市農業中關村正處在夯基壘台、資源導入的發展階段,科技資源聚集和創新成效初步顯現,但創新生態體系還待進一步構建。”特邀界市政協委員,平谷區政協黨組書記、主席李永生發言,建議建設高精尖農業科技創新平台,助力農業中關村打造農業中國芯。
他說,應將農業和食品領域納入北京高精尖產業體系,市科技、農業等部門積極推動農業領域國家級、省部級和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落地農業中關村,支持農業中關村所屬區域與在京涉農大學、科研院所、專業知識產權轉移轉化服務機構合作共建農業中關村技術轉移中心,建設國際農業合作交流中心。
民生保障
建立新型人才培養選拔制度
教育醫療,是社會普遍關注的民生話題,委員們的發言也紛紛聚焦民生保障領域,建言獻策。
市政協委員、民盟北京市委秘書長嚴為代表民盟北京市委發言,建議立足學生核心素質培養,深化教育評價改革,建立新型人才培養選拔制度。
“部分中小學的生動創新實踐可以積極推廣,切實轉變學校、家長乃至全社會‘唯學科’‘唯分數’傳統應試育人觀念,鞏固‘雙減’成效。”嚴為認為,應改變基於學科成績的傳統考評模式,發揮首都人才優勢,研究確立科學有效、公平公正、操作性強的評價標准和評價體系,不僅將學業成績、全過程評價、核心素養、社會實踐、公益服務等要素納入綜合評價體系,還將之作為人才培養和選拔的標准。同時,落實促進“五育”融合發展的條件保障,推動高考中考命題全面走向靈活性、實踐性、創新性,最大化壓縮教師押題、學生刷題的生存空間,確保素質教育踐行者從新型人才培養選拔制度中受益。
市政協委員、北京中醫藥大學經絡腧穴教研室主任程凱代表無黨派人士發言,建議創新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鼓勵名師帶徒薪火傳承,促進基礎教育將興趣素質培養與科技能力培養有機結合,探索大中小一體化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方案,從根本上提高解決中醫藥重大基礎問題的能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