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東城入選全國民間文藝版權保護與促進試點

近日,在第九屆中國國際版權博覽會暨2023國際版權論壇上,2023年民間文藝版權保護與促進試點工作啟動,中央宣傳部正式發布,在北京東城、內蒙古呼和浩特、浙江溫州、山東菏澤、河南南陽、湖南張家界、海南五指山、陝西延安、寧夏中衛、新疆莎車等10個地區開展民間文藝版權保護與促進試點工作。東城區成為北京市首個入選全國民間文藝版權保護與促進試點的區。
作為全國文化中心核心承載區的北京東城區,民間文藝資源集聚,不斷提升區域民間文藝版權保護意識,深入實施文化引領、傳承、服務、創新、傳播的“五大工程”,構建“一軸、兩區、五帶、五城”文化發展格局,持續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東城方案”。
民間文藝資源豐富多元
東城區現有民間文學、傳統美術、傳統技藝(手工藝)、傳統曲藝等民間文藝項目126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225項,其中國家級37項,市級71項﹔百姓耳熟能詳的老字號品牌68個,其中,35個兼具“中華老字號”和“北京老字號”稱號。384處不可移動文物星羅棋布,37家備案博物館收藏文化記憶,40家劇場佔全市藝術類劇場總數量近三分之一,萬人擁有實體書店量位居全市第一,融匯培育出這片土地獨特的文化氣質。
近年來,東城區民間文藝精品屢屢“出圈”,充分展現了京味文化滋養下繁茂興盛的東城民間文藝特色。2022年北京冬奧會期間,北京玉雕、景泰藍、金漆鑲嵌、北京泥人張、北京蒙鑲、京作硬木家具、北京絹人7個東城區推薦選送的作品,作為非遺展示活動代表作品入駐冬奧村﹔東城區非遺項目剪紙和京劇臉譜走進人民大會堂精華版“廟會”,向外國元首展示中國文化魅力,構建起連接地方與國際的友誼橋梁﹔京繡作品、“面人彭”面塑作品等極富北京特色的傳統工藝佳作“花式”參與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吸引了遠道而來的各國貴賓的目光。
民間文藝行業管理有序
為促進東城區民間文藝版權保護工作有序發展,東城區積極推動民間文藝領域的行業管理、人才保護和版權保護宣教工作。
據介紹,東城區積極組建民間文藝家協會和民間藝術家協會,吸納民間文藝項目傳承人加入,現已擁有民間文藝家協會和民間藝術家協會會員近兩百人,日常通過採風創作、展覽展示、理論研究、權益保護等工作,對傳承人深入開展業務指導,切實推動了民間文藝行業的規范管理。
東城區注重版權保護宣傳,聯合北京市及行業專業部門,策劃舉辦“藝術版權的新生——加強民間文學藝術保護,推動《視聽表演北京條約》落地實施”等形式多樣、特色鮮明的文化版權宣傳活動,營造了政府、行業專家、文化企業等多方聯動的文化版權保護良好氛圍。
此外,東城區還與首都版權協會簽訂《關於加強版權保護合作的框架協議》,圍繞“360全方位版權服務體系”合作推廣計劃、文化版權維權通道、文化版權“雙向推送”機制、文化版權金融試點、版權保護示范園區(基地)、文化版權“走出去”項目、文化版權人才培育模式、文化版權活動品牌八個方面進行深入合作,共同建設版權保護利用首善之區。
民間文藝產業扶持有力
東城區持續釋放各類惠及文化產業發展、豐盈市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政策紅利,充分滋養文化沃土,讓民間文藝之花能夠盡情綻放。
東城區設立“東城文化藝術基金”,針對戲劇文化進行扶持。據了解,東城區在全市率先推出對進入各級名錄非遺項目的獎勵,助推民間文藝產業傳承發展。依托國家首批國家文化與金融合作示范區創建地區,東城區推進與專業資產評估機構、文化金融專營組織機構等單位開展深入合作,推動版權質押融資服務。啟動文化企業專項扶持計劃——“文菁計劃”,並設立“文菁”文化+產業基金,用於支持文化產業發展。依托國家文化出口基地,共同搭建文化版權出口貿易服務平台,指導東城區文化企業開展版權海外業務。
此外,東城區不斷培育孵化出一批實力強勁、品牌優勢明顯的文化產業園區,目前已有詠園、大磨坊文創園、紅橋“智·創”文化創意空間等7個文化產業園區獲評北京市版權保護示范園區(基地),形成集聚發展態勢,為助力民間文藝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空間環境。(記者 路艷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