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頻道>>社會民生

北京:樂器老字號轉型“工業+文化”

2023年10月31日08:51 | 來源:北京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樂器老字號轉型“工業+文化”

  本報記者 孫杰

  作為與共和國同齡的樂器老字號,星海鋼琴至今已走過74年歷程。伴隨著首都城市發展,公司生產制造環節外遷,在京老廠房、老園區將陸續升級轉型為高端制造研發基地、藝術教育園區和藝術中心。

  目前,位於東城區夕照寺東街的星海藝術中心已率先試營業,不僅展示老字號的文脈傳承,也為周邊市民帶來新體驗、新服務。

  14米樂器牆營造沉浸式新體驗

  黑、白、咖三色外立面取自鋼琴元素,行人路過星海藝術中心,仿佛耳邊會回蕩起動聽的鋼琴聲。

  過去,這裡1200平方米的辦公空間只是簡單出租,臨街一字排開十幾個散亂的小門臉,業態以小餐館、煙酒店為主。

  伴隨著夕照寺文化園區整體升級,這裡的面貌煥然一新。臨街採用大面積玻璃幕牆設計,讓建筑散發出時尚現代的氣息。不光“顏值”提升,藝術中心經營業態也“騰籠換鳥”,變身綜合藝術培訓空間,覆蓋音樂劇、舞蹈、美術、聲樂、表演、鋼琴等領域。

  有別於全封閉的傳統培訓中心,藝術中心將實行半開放運營,更加倡導融入社區、服務周邊居民。這裡將經常性舉辦一些惠民文化活動和學員展演親子活動,豐富周邊社區的文化生活。

  藝術中心南側院內,一棟過去生產鋼琴的老廠房,也升級為工業風的共享辦公空間。7層老樓經過設計改造,可供不同類型的企業“拎包入住”。共享辦公區內的音樂休閑廳,是改造的一大亮點,智能鋼琴可供彈奏也可自動演奏,讓員工們在工作之余借音樂放鬆身心。

  這座藝術中心同時也是產品展示、體驗中心。一樓的樂器牆以數字化技術營造出獨特的沉浸式體驗。14米長的牆壁被分成大大小小的格子,展示出鋼琴、豎琴、梆笛、大阮、二胡等30多種樂器。觀眾一旦靠近觸發雷達感應裝置,就能聽到樂器的聲音。牆上的每件樂器均為星海鋼琴制造,觀眾透過這些不同年代的樂器,可以感受到老字號70余年的文化厚重感。

  老廠房更新承載科技文化資源

  星海鋼琴始建於1949年,是共和國的第一家樂器工廠,其前身為“人民藝術服務社”。作為中華老字號、北京老字號“雙料”企業,公司目前年均產銷鋼琴約2萬架,西管樂器6000余支,是國內僅有的5家全能型鋼琴制造企業。

  早些年,以朝陽區黃木場廠區為中心,星海在全市零散分布著十幾個規模不同的生產基地。位於夕照寺東街的夕照寺園區,是原來海資曼公司的駐地,而位於西便門橋西側的西便門園區,是原星海民族樂器廠的廠址。

  2004年,星海鋼琴將北京市區內的生產基地統一搬遷到現在的亦庄星海產業園區,形成一處包括三角鋼琴、立式鋼琴、管樂器及民族樂器的生產基地,號稱“亞洲最大樂器工廠”。近年來,公司又將樂器生產環節整體疏解至河北滄州。

  生產外遷后,星海在京老舊廠房加快轉型。除率先亮相的夕照寺園區外,西便門藝術教育園區將吸引中央音樂學院的優質教育資源落戶,打造音樂教育主題園區,園區預計今年底改造完成。

  位於亦庄的星海產業園區更新改造后,除作為公司總部基地,還將引進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高端零部件等高精尖制造和專精特新企業,承載更多科技創新資源。

  從單一制造企業轉型“工業+文化”

  2017年,星海鋼琴掀起工業制造全環節向河北轉移的序幕。搬遷中,老字號生產不停、人心不散、市場不丟、品牌不倒,已完成異地建廠、人員安置、生產轉移、穩產達產等。星海鋼琴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孟宇介紹,生產環節搬遷后,老字號規模不減,效益平穩向好,品牌影響力不斷提升,自2018年至今連續五年保持整體盈利。

  生產環節外遷,在京園區升級,星海正加速從制造企業轉型為“工業+文化”企業。除生產制造外,公司還擁有知名文化品牌——創始於1985年的“星海杯”全國鋼琴比賽。孟宇表示,未來隨著星海曲庫建設及文化活動、音樂培訓一體化實施,“星海杯”這塊金字招牌將為企業發展增添新動能。

(責編:孟竹、鮑聰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