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醫生”代表談初心:“使命感是最重要的精神支撐”

本報記者 白波
2012年,中國援盧旺達醫療隊成員李俊升在當地參加義診。當天醫療隊看了300多個病人、做了6台手術。其中一位多年腰腿疼痛的病人拄著拐杖前來就診,經過30多分鐘針灸、20多分鐘拔罐,病人當場從床上下來就把拐杖丟了,自如地行走。中醫的神奇療效讓當地居民嘆為觀止,那一幕也讓已有近10年援外經歷的李俊升難以忘懷。
近日,中宣部和國家衛健委聯合發布2023年“最美醫生”。在國新辦昨天舉行的中外記者見面會上,李俊升等五名“最美醫生”個人代表和團隊代表與中外記者見面,結合個人經歷暢談對醫療衛生事業的理解與認識,以及對醫生崇高使命的深切認同和堅守。
最重要的是時刻記住初心
今年52歲的李俊升是內蒙古自治區第四醫院外科主任,2007年開始援外生涯后,已6次赴中國援盧旺達馬薩卡醫院和基本戈醫院工作累計近10年。一轉眼,30多歲的年輕人已步入中年,唯有心中的激情和信念始終不變。
今年是中國援外醫療隊派出60周年,憶起援外歲月,李俊升說:“我和隊友們扎根非洲,克服工作條件艱苦、氣候環境飲食等不適應,出門診、查房、值守24小時全天候急診、開展高難度手術、填補當地技術空白。作為中國醫療隊的一員,作為援非醫療的見証者、參與者,這段寶貴的經歷將激勵我繼續為中非友誼世代友好和‘中國醫療隊’靚麗名片貢獻力量。”
醫療職業對醫務工作者有非常高的要求,堅守在不同崗位的“白衣戰士”常常要面對凶險的疾病和超負荷的工作強度。廣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所長、副主任醫師康敏說,作為一名公共衛生醫生,一切為了公眾健康就是我們的信念和動力源泉。有人說我們就像瞭望台上的哨兵,要時刻保持警惕,開展公共衛生檢測,關注疾病在人群中的變化。應對各類突發事件時,我們又像疾病偵探,需要在迷霧中找到“元凶”,抽絲剝繭,及時提出應對建議,以快速阻斷疫情。
“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時刻記住自己的初心。每個醫務工作者其實都知道自己為什麼來學醫,學醫的目的是什麼。這是一份責任,更重要的是使命感。”北京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主任醫師李燕明說道,使命感是從醫過程中最重要的精神支撐,讓醫生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不退縮,產生克服困難和挫折的勇氣。
基層就醫環境越來越好
黨的十八大以來,衛生健康事業實現全方位進步,取得歷史性成就。“最美醫生”們長期奮戰在一線醫療衛生工作崗位,在新時代十年親身經歷了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變化,感受深刻。
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兒科醫院主任醫師丁櫻說,近幾年來,醫療行業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醫療資源在下沉,醫保覆蓋面越來越大,大醫院專家都要定期下鄉開展醫療服務。醫療工作者深刻地感受到,基層老百姓就醫環境越來越好,基層醫療水平也在提高。
劉永生是陝西渭南潼關縣秦東鎮寺角營村荒移衛生室的一名村醫,他操著濃重的關中口音說道:“這些年,國家對基層醫療衛生的投資不斷加大。我們村衛生室原來很簡陋,現在是五室分離的標准化衛生室,有化驗、制氧、心電圖等設備。過去我出診,天晴一街土,下雨滿街泥,一個藥箱一把傘,一方鋪蓋路上蓋。現在是道路平、路燈明,衛生室門前停著120,如果有人把疾病發,十分鐘后到他家。”
從小在疾控中心的院子裡長大,參加工作后進入疾控中心,康敏見証了國家疾病預防控制事業的發展。他舉例說,2009年甲流發生時,廣東省的市級疾控中心剛剛具備PCR核酸檢測能力。現在,不僅能快速開展多病原學檢測,還能對病原體基因進行測序和同源性分析,技術進步巨大。
讓醫學在傳承中發展創新
“醫學是一門治病救人的學問,不僅需要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更需要有刻苦鑽研的精神,也需要實踐去積累經驗。非常歡迎年輕人加入到這個大家庭來,踏著前輩的足跡,和前輩們一起奮斗,一起鑽研,讓醫學能在傳承中發展,在傳承中創新。”李俊升說。
新學期即將來臨之際,他對將要進入醫學院校學習的青年給出了自己的期許和建議。第一,要打好醫學基礎,這對未來的從業和學習至關重要,不僅是醫學的起點,也是構筑醫學高樓大廈的基礎。第二,一定要熱愛祖國,奉獻崗位。醫學無國界,但是醫生有國籍,在學習和深造中,無論走多久、無論走多遠,一定不要忘記來時路、回家路。第三,一定要精進自己的技術,用仁心仁愛去完成自己的醫學人生路,無論何時何地,每天都要不斷學習、不斷提高技術,盡職盡責地為患者服務。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