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頻道

社會車輛何時能恢復通行?109國道保通施工正全力推進

2023年08月14日09:02 | 來源:北京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109國道保通施工正全力推進

  7月29日以來,在特大暴雨和洪水的侵襲下,109國道門頭溝段被撕扯得支離破碎。路塌、橋垮,但人心不散。截至8月3日,在北京武警官兵及各方搶險隊伍的努力下,109國道門頭溝段的搶通工作順利完成,搶險、救援、物資配給車輛從城區到山區的“生命通道”打通了。但是,目前109國道尚不能滿足社會車輛通行的需求,近期,12345熱線接到一些市民咨詢來電,大家非常關注什麼時候才能進山和家人團聚。

  8月9日,記者跟隨北京建工養護集團八公路處搶險人員來到109國道,直擊道路搶修現場。在各方搶險施工人員的共同努力下,109國道保通任務正在全力推進,武警官兵、道路養護人徹夜不眠地與時間賽跑,為社會車輛盡快通行創造條件。

  青白口橋旁的跨河通路已經打通。

  青白口橋主體結構局部下陷,搶險人員正在橋旁加急建設臨時跨河通路。

  講述

  走了5小時山路為接母親下山

  現階段,進109國道仍需持抗洪搶險專用証件,為了保障搶險救援,原則上社會車輛隻出不進。很多當地村民表示,對道路能全面向社會車輛開放“望眼欲穿”。一位住在城區的市民告訴記者,這幾天,在得知受災比較嚴重的齋堂鎮、清水鎮正在逐步恢復供水供電,他鬆了一大口氣,但是汛期還沒過去,他還有家人住在山區,希望能盡快通路,把家人接到城區來住。

  梳理近期12345熱線市民的相關訴求和咨詢,本報記者注意到,希望接老人、接放假的孩子、盼著回家看看的來電比較多,各種期盼都聚焦到109國道何時能恢復通行。

  幾天前,一位村民從王平村步行5個小時進山,為的是把住在山區的母親接出來。下山途中,他正巧碰見了北京建工養護集團八公路處黨總支副書記王明宇一行人開車巡查道路。王明宇趕緊讓這一家人上了車,帶著他們開出山區。

  “一路上我跟這一家人聊天,山區裡這樣的情況還挺多的,都是盼著進山與親人團聚的。我特別著急,保通的任務一刻也不能歇。”王明宇說,熟悉109國道門頭溝段的人都知道,這條進山路有個特點,就像魚骨頭一樣,109國道就是那根主干,國道不通,則村村不通。

  因此,109國道保通的任務非常緊迫。保通和搶通的區別在哪兒?王明宇介紹,在洪水的沖擊下,109國道出現多處塌方、斷路,第一階段的搶通工作,是要讓109國道至少有一條車道能走,保障搶險、救援、物資配給車輛能夠順利進山。但眼下,搶通的道路尚不支持社會車輛通行。一方面這樣的道路對於普通私家車通行來說太危險﹔另一方面社會車輛頻繁進出,在單向車道路段容易形成擁堵。現在正在進行的保通作業,是要通過排除隱患、填埋塌方等辦法,把109國道的道路寬度恢復到可供雙向通行,盡可能為社會車輛臨時通行創造條件。

  目擊

  緊急修建跨河路保障車輛通行

  8月9日,記者跟隨搶險人員一路進山,途中看到的是大量倒伏的樹木、坍塌的道路,還有被洪水碎石沖得面目全非的汽車。沿途,運送救援物資的車輛、各類工程車輛穿梭作業,爭分奪秒搶險搶修。

  109國道雁翅鎮青白口橋長107米,是通向齋堂鎮、清水鎮等受災嚴重地區的必經之路。經過洪水的沖擊,這座橋的主體結構已經明顯出現局部下陷,橋身上出現了多處裂痕。在第一階段的搶通任務中,武警官兵在橋台之上搭建了戰備鋼梁橋,以保障各類搶險車輛能夠順利通行。記者在現場採訪期間,不斷有大型車輛馱著挖掘機或各類物資通過這座戰備鋼梁橋。橋面很窄,大型車輛通過時司機小心翼翼,顯然,這樣的臨時措施滿足不了社會車輛通行的需求。北京建工養護集團八公路處在這裡有一項艱巨的任務——用最短時間在青白口橋的旁邊修起一條8米寬的跨河路,這將成為一條臨時的繞行道路,讓搶險車輛及以后社會車輛的通行更順暢、更安全。

  “跨河修一條路,且不能讓路阻斷了排洪的河道,任務難度非常大。”八公路處項目二部負責人鄭桂林說,根據搶險計劃,他們緊急調配了100根水泥管,這些管道直徑160厘米,編成20組以后,順著河道水流方向排布在水下,再加裝鋼絲石籠減緩水流,提升路基穩定性,由此可完成不影響排洪需求的穩定路基,然后再於水泥管上鋪設路面。

  水流湍急,在這樣的環境下如何施工也是難題,河道內多台挖掘機正在作業,搶險人員就地取材,利用碎石在河道裡圍出了一片淺灘,河水被分流到了淺灘之外。鄭桂林說,現在先利用這片淺灘鋪設一半的路,然后再按照這個辦法,在河對岸圍出淺灘,繼續完成另一半道路的鋪設。

  頂著驕陽,現場的搶修人員在濕熱難耐的環境中與時間賽跑,8月12日,青白口橋旁的跨河路修通了!鄭桂林說,這條臨時通路進一步保障了109國道“生命通道”的安全,也為通往齋堂鎮、清水鎮1個社區及61個行政村的各行業搶修隊伍提供了有力的安全保障。

  挑戰

  全員全時奮戰不斷搶險攻堅

  暴雨過后,是地質災害高發期,面對復雜危險的現場環境,每一位搶險人員都熬紅了眼,負責指揮的同志喊得嗓子已經說不出話。除了時間、天氣,他們更大的挑戰來自於體力。現場搶險人員分成了幾個班組?幾小時輪換休息?八公路處項目一部負責人趙俊平聽到這樣的問題,隻簡單回答了四個字——全員、全時。

  在緊急修建青白口橋跨河路前,8月8日晚7點至8月9日早6點,北京建工養護集團八公路處搶險人員挑燈夜戰,用11個小時打通了一段300米的下塌方路,然后,搶險人員又馬不停蹄地轉戰青白口橋。

  下塌方路的情況也十分危急。109國道韭園橋路段向北約500米,道路看似完好,實際上在洪水的不斷沖擊下,路面下方的土已經被“刷空”了,一段300米長的道路有半幅成了懸空狀態。這條路也是搶險車輛的必經之路,隻剩下一條車道會影響通行效率,且安全隱患巨大。“白天搶險的車經過比較頻繁,晚上才具備修路的條件,這一宿我們必須把這段路修好。”趙俊平說。

  即便有照明設備,夜間搶險仍有著非常高的風險。這段下塌方路的落差超過10米,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設想。夜色中,幾台挖掘機貼著靠山的半幅路小心翼翼前行,利用炮錘將已經懸空的路面一塊塊敲掉,隨后再利用砂石料填平塌方的地方。趙俊平說,這一夜他們用了超過一萬立方米的砂石料,到早上,這段路終於恢復了雙向通行。“這樣搶險車輛進山就更快了,以后社會車輛臨時通行也有條件了。”

  攻克一處塌方,再轉戰到109國道的下一處“傷口”,接二連三,從搶通,到保通,各方搶險人員爭分奪秒。困了累了,他們就躺在路邊瞇一會兒,睡上不到3個小時再重返搶險一線。

  記者在現場了解到,在此次搶險救災任務中,北京建工養護集團八公路處共投入300余人、186台大型設備,目前八公路處正對109國道、清千路、雙大路等損毀嚴重路段進行緊張的保通施工。

  根據最新的施工要求,截至發稿時,搶險人員正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路面清理、設置安全防護設施、完善安全警示標識等作業,盡快讓社會車輛能夠安全通行。本報記者 景一鳴 文並攝

(責編:池夢蕊、高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