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頻道>>社會民生

“北京模式”刷新減碳紀錄

2023年04月27日09:00 | 來源:北京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北京模式”刷新減碳紀錄

  市民在回龍觀自行車專用路上騎行。本報記者鄧偉攝

  每到周末,地鐵西郊線北京植物園站,早早就人潮涌動,人們開啟了一整天的戶外踏青、登高遠足活動。

  “小草是可以吃掉壞空氣的喲!”歇腳時,戶外愛好者徐彬給四歲的兒子講繪本《地球發燒了》,“我們都不踩小草,愛護它們好不好?”“好!”兒子奶聲奶氣的回答引來全家人的笑聲。

  2020年9月,中國明確提出力爭2030年“碳達峰”與2060年“碳中和”目標。面對這場生態文明大考,超大城市北京率先錨定“雙碳”目標,穩步推進碳減排、碳中和。2013年北京在全國首批試點碳排放權交易,推動企業通過節能技術改造新增“碳收入”,倡導個人騎行共享單車獲得綠碳積分。截至2022年底,萬元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保持全國省級最優水平。

  創新上線“個人碳賬本”

  減碳“看得見”“摸得著”

  徐彬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一家科創企業上班,從家到地鐵站大約2公裡。以前為了趕時間,這段路她都會選擇開車。去年夏天,她無意中在地鐵站內看到“北京綠色生活季”宣傳海報。掃碼、注冊,簡單幾步,一個專屬於她的“個人碳賬本”開啟了。

  每個綠色行為的減排量,都被量化到克。騎行共享單車,可以獲得每公裡250克的減排量﹔點外賣選擇“無需餐具”,每次可獲得45.72克減排量﹔物流使用電子面單,可獲得5克減排量……這些都會被記錄在個人碳賬本小程序中,並獲得相應的綠色積分。

  “現在每天我都是騎車去地鐵站,這樣一次能得到2個積分。攢夠積分去兌換共享單車的月卡,還能繼續減碳!”從一開始的好奇、有趣,到后來每天參與,徐彬慢慢地養成了很多新習慣:平日裡盡量電子化辦公,減少紙張使用﹔自帶杯子購買咖啡,自備袋子去商超購物﹔周末全家出行,垃圾會分類投放……看似簡單的小舉動,卻可以為綠色生活作出大貢獻。

  “在碳賬本的設計上,我們結合了北京的城市特點,包括了共享單車、外賣、出游、購物消費等等,希望打造一種‘北京模式’,全面記錄我們的碳足跡,引領大家更好地踐行綠色生活。”北京節能環保中心宣傳培訓部部長武德俊說。

  讓每一次低碳綠色行為都能被記錄、被看見和被肯定,個人碳賬本的正向效應不斷釋放。僅去年綠色生活季活動期間,北京家電賣場銷售一二級能效家電累計達到2.94萬件,拉動全市綠色消費達1.54億元。

  率先開啟碳排放權交易

  促使企業全方位轉變

  早在啟動“個人碳賬本”10年之前,北京就作為全國7個試點省市之一,率先開啟企業法人間的碳排放權交易。交易前,主管部門將規定時期內的碳排放配額分配給重點排放單位。如果A單位加大研發投入、開展技術創新,實際碳排放量低於配額,就可以把“富余”的配額在市場中出售﹔如果B單位的碳排放量超過配額,就要以市場價格從其他單位購買碳排放配額。

  “在碳排放履約中,我們經歷了從配額不足到配額盈余的過程。”北京公交集團科技信息部副經理劉寶來介紹,集團在2016年被正式納入北京市碳排放交易試點范圍。入市前三年,集團每年都要額外買配額,低碳轉型迫在眉睫。“我們最主要的措施是推廣使用新能源車輛。”通過逐步採用新能源車輛替換老舊車輛,2019年起,公交集團碳排放配額終於有了盈余,出售多余配額大大激發了企業潛力。

  十年時間,九個履約期,這雙看不見的手正在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為我們配額總量是緊平衡的,以前我們去調研的時候,企業會著重表達碳排放減排壓力大、配額不足等諸多擔心。”北京市生態環境局應對氣候變化處三級調研員李春梅說,如今,越來越多的企業有了從思維到行為的全方位轉變。“現在一些大型新建廠會做充分的調研和成本分析,在可用的空間裡安排上太陽能發電、太陽能熱水等節能設備。這樣它進入碳市場不僅沒有壓力,還會獲得很多收益。”

  2013年開市至今,北京各類碳排放權產品累計成交約1億噸,成交額超過35億元,配額線上成交均價大約為每噸68元。“同期津、滬、渝、粵等試點區域,總交易量為5.8億噸,交易金額152億元,交易價格為26元。也就是說,北京接近全國碳配額價格的兩倍還不止。”北京綠色交易所有限公司總經理梅德文說。

  2023年2月4日,北京綠色交易所落戶北京城市副中心,未來將建成面向全球的國家級綠色交易所。

  歷史性調整能源結構

  能效連續十多年最優

  要減排還是要發展?過去這像“魚與熊掌”一樣不可兼得。但北京表現出了獨特的前瞻與智慧——作為全國第一個提出減量發展的超大型城市,北京堅定不移疏解非首都功能,最近十年累計退出一般制造和污染企業近3000家,疏解提升區域性專業市場和物流中心近1000個,拆除違法建設超3億平方米……與此同時,金融、信息、科技等現代服務業優勢更加凸顯,數字經濟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超四成。

  北京能源結構已實現歷史性調整,成為全國能源清潔低碳轉型典范城市,煤炭消費量由2012年的2179.6萬噸大幅壓減到2021年的130.8萬噸,佔全市能源消費比重由25.2%下降到1.4%﹔北京市的地區生產總值從2012年的1.9萬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超過4萬億元,但能源消費總量僅僅從6564萬噸標煤增長到7104萬噸標煤,以年均0.88%的較低能耗增速支撐了年均6.4%的經濟增長。“北京每產生1萬元的地區生產總值,所使用的能源在全國省級地區裡是最少的,能效水平連續十多年都是最優的。”北京市發改委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處副處長林淦感慨。

  目前,北京已經成立了由市長擔任組長的“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系統部署了2030年前相關工作任務。“我們提出了三個方面——效率引領、科技支撐和機制創新,北京要發揮自己的優勢,比如說科技資源、人才資源比較豐富,服務業也比較發達,我們也有條件做一些機制創新,所以我們不僅僅是要鞏固北京市自己的節能減碳成果,我們還要為國家的‘碳達峰’做貢獻。”林淦說。 (史喻)

  現場

  “最快的冰”碳排放量接近於零

  “這兒的冰太好了,我滑起來覺得特別快!”今年2月4日,在北京冬奧會開幕一周年之際,11歲的小姑娘張騫予刷新自己最好成績,獲得了“冰絲帶”速度滑冰賽少年乙組500米女子組第一名。

  這場比賽所在的場館就是有著“最快的冰”之稱的國家速滑館。作為北京冬奧會唯一新建的冰上競賽場館,從開始建設到正式比賽,國家速滑館內這塊1.2萬平方米的亞洲最大冰面一直備受關注,因為在近百年冬奧歷史上,它第一次使用二氧化碳作為制冷劑。

  “正常符合冬奧比賽標准的冰場,溫差控制在1.5℃以內就可以了,但是二氧化碳跨臨界直接制冷系統的應用,讓我們能把溫差控制在0.5℃以內,這樣的冰面硬度均勻,更有利於運動員的發揮。”馬進是國家速滑館制冰系統設計負責人,讓他驕傲的是,新技術不僅保証了超一流的冰面質量,還讓場館碳排放量接近於零。“每年僅制冷部分就能省下200多萬度電,相當於約120萬棵樹實現的碳減排量。”

  通過使用大量光伏和風能發電、地方捐贈林業碳匯、企業贊助中國核証自願碳減排量等方式,北京冬奧會圓滿兌現實現“碳中和”的承諾,成為迄今為止第一個“碳中和”冬奧會。(史喻)

  親歷者說

  回龍觀居民張女士:

  騎行減排 通勤鍛煉兩不誤

  3月13日上午,市民張女士用手機掃碼打開一輛共享單車,進入回龍觀至上地的自行車專用路,在春日暖陽的陪伴下,開啟了“動感單車”之旅。

  張女士住在回龍觀地區,工作單位在離家幾公裡的上地軟件園。幾年前,她每天去公司上班,最快的選擇隻有地鐵。“那時候出門稍微晚一小會兒,地鐵站裡就人山人海,等好幾趟還擠不上去。”張女士這樣描述自己當時的尷尬。

  而地面公交車由於線路繞行、停靠站點較多,再加上不時出現的道路擁堵,對於需要按時打卡上班的張女士來說,“不管是考慮耗費的時間還是乘坐的舒適度,都不劃算”。

  其實,從地圖上看,從回龍觀到西二旗的直線距離不到4公裡,理論上駕駛機動車5分鐘左右即可抵達。但是,由於在這兩個區域之間分布有早就建成通車的京藏高速、京新高速和京包鐵路,機動車的實際行駛路線要復雜得多。

  為了解決張女士這樣的“通勤族”面臨的困境,北京交通規劃和管理部門聯合調研,攜手合作,從線路選定、方案設計到工程建設一路緊鑼密鼓地推進,在2019年5月31日開通了北京市第一條自行車專用路——回龍觀至上地自行車專用路。該專用路全長6.5公裡,按照15公裡/時的限速要求,20分鐘左右就可以騎完全程。因為用時最短、出行費用最低,成為最便捷、性價比最高的出行選擇。據了解,目前這條“自行車高速路”的日均通行量達到了4000-8000人次。

  “這條自行車路的沿線有服務區,臨時停車休息很方便。我以前去健身房,很喜歡動感單車燃燒卡路裡,現在上下班的路上就可以健身,可以說是通勤、鍛煉兩不誤。”張女士說。

  研究數據顯示,作為一種零碳交通方式,與駕駛小汽車出行相比,每位騎行人每公裡大約可以減少0.17千克的二氧化碳排放。每多一名小汽車使用者選擇自行車出行,每年便能減少1噸左右的碳排量。可以說,每一位騎行參與者,都從個體的角度實現了“碳中和”目標,為環境保護間接做出了貢獻。

  這條自行車專用路的東拓南展工程正有序推進,向東延伸至天通苑地區,預計今年6月竣工﹔向南延伸至西直門交通樞紐,目前一期工程基本實現貫通。(王任衛)

(責編:孟竹、鮑聰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