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頻道>>時政要聞

三地優勢互補 協同發展邁出新步伐 京津冀實現“十四五”良好開局

2022年03月25日09:40 | 來源:北京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京津冀實現“十四五”良好開局

  本報記者 陳雪檸

  面對復雜嚴峻的國際環境和國內疫情散發等多重考驗,京津冀區域經濟穩步恢復,協同發展取得新成效。日前,北京市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2021年,京津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6萬億元。其中北京、河北經濟總量突破4萬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分別增長8.5%和6.5%﹔天津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5695.1億元,增長6.6%。與2019年相比,京津冀三地GDP兩年平均分別增長4.7%、3.9%和5.1%。

  三地居民收入增速均達8%

  春光正好,北京中德產業園裡一片朝氣蓬勃。作為首批落地產業園的“獨角獸”企業代表,思靈機器人對6000平方米閑置廠房更新改造,開展智能力控機器人的生產、應用項目研發等,助力北京制造業提質增效。

  不斷鞏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果,京津冀三地生產需求逐步恢復。生產領域中,北京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31%,其中醫藥行業、電子行業貢獻突出﹔津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分別增長8.2%和4.9%,採礦業,制造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三大門類生產全面增長。服務業運行穩定,三地服務業增加值比上年分別增長5.7%、6.7%和7.7%,其中信息服務業均實現兩位數增長。

  從需求領域看,北京、天津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分別增長99.6%和22.5%,河北信息服務業投資增長22.8%。三地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分別增長8.4%、5.2%和6.3%,金銀珠寶、通訊器材、新能源汽車等升級類商品零售額均實現兩位數增長。

  三地民生保障有力有效。數據顯示,北京全年城鎮新增就業26萬人,各季度城鎮調查失業率均控制在調控目標5%以內﹔天津新增就業37.62萬人,河北城鎮新增就業92.51萬人,均超額完成全年預期目標。居民收入穩步增加,京津冀三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75002元、47449元和29383元,分別比上年名義增長8%、8.2%和8.3%,農村居民收入增速均快於城鎮居民。

  高精尖產業發展亮點突出

  新興動能增勢良好,創新引領釋放活力。在京津冀三地,高精尖產業加快成長,表現亮眼。

  據統計,2021年,北京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均在2成以上,智能化產品生產加速,工業機器人產量在上年兩位數增長的基礎上,同比增長達到56%。天津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兩年平均分別增長9.9%和7.3%,明顯快於全市工業平均水平,服務機器人、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產量分別增長1.7倍、54.3%和53.2%。河北規模以上工業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速比上年加快5.4個百分點,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比上年提高2.1個百分點,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八大行業實現全面增長。

  三地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北京在全球科技集群中的排名由2017年的第5位上升至第3位。天津深入實施科技創新三年行動計劃,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和國家級科技型中小企業均超過9000家。河北創新平台增多變強,全年新增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500家、省級科技型中小企業超6000家,新增省級以上孵化器、眾創空間、星創天地127家。

  北京科創資源輻射津冀

  “北京研發、三河轉化”,隨著北京市通州區與河北省北三縣協同發展的推進,落戶三河市的北京企業不斷增多,北京的產業資源在三河市充分發揮帶動作用,不斷促進當地產業發展。

  京津冀三地堅持優勢互補,持續增強產業對接協作。數據顯示,2021年京津轉入河北單位5616個,其中法人單位3475個﹔京冀在津投資到位額1510.4億元,佔天津全部引進內資的比重超過4成。

  北京發揮科技創新資源對津冀的輻射帶動作用,全年輸出津冀技術合同成交額350.4億元﹔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新增注冊企業中,北京企業佔1/3,北京企業中科技型企業佔40%﹔廊坊三河市興遠高科等27家科創園入駐企業796家,其中京企佔比達65%。

  備受關注的“兩翼”建設加快推進。據了解,由中心城區遷到北京城市副中心的企業數量自2017年起持續增長,2021年副中心所在的通州區新設市場主體2.2萬戶,創5年新高﹔在公共服務建設方面,共引進14所優質中小學和幼兒園,增加學位近3萬個,北大人民醫院通州院區2021年12月正式開診。雄安新區啟動區、起步區加快建設,重點片區框架全面拉開,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22.1%,保持全省領先,中國衛星網絡集團、中國中化集團等央企落戶雄安,中關村科技園等一批高科技項目也在加快落地。

(責編:孟竹、高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