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頻道>>教育

首部環境讀本助學生識吾鄉草木

2022年02月28日08:33 | 來源:北京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首部環境讀本助學生識吾鄉草木

  本報記者 駱倩雯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一首辛棄疾的詞,一下將意境拉入到大自然中。

  上下兩冊初識北京的自然與生態環境讀本近日正式出版。“吾鄉草木正如吾鄉人。”作為北京首部中小學生態環境讀本,在書中可以領略北京獨特的自然風貌,了解北京深厚的歷史文化,還有特意設置的有趣互動環節,讓中小學生在閱讀同時,去觸摸北京的自然之美、生態之美。

  攝影師為圖書拍攝照片。

  一隻甲虫靜靜地等待虫癭。

  “大自然真的神奇又有趣!”

  北京市生態環境保護宣傳中心主任張立新說,讀本編撰歷時3年,邀請了生態環境領域的眾多專家參與編寫,收錄了大量關於北京珍稀生物的原創攝影圖片。

  為獲得第一手資料,主創人員進行了大量實地調研工作。在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涼水河管理處、槐房再生水廠、房山區種植業技術推廣站等環保設施,留下了他們交流的身影﹔在周口店、鬆山、喇叭溝門、百花山、密雲水庫、懷沙河等綠水青山處,留下了他們探訪的足跡。

  北京市生態環境保護宣傳中心博士劉敬奇就是主創人員之一,她經常在野外調查中發現有意思的事兒。有一次,她發現野生的榆樹樹葉上有很多小紅疙瘩,捏起來是中空的,“我很好奇,就拿了一片葉子,看到上面密密麻麻有十幾個小疙瘩,剖開用放大鏡一看,發現裡面有一個特別小的虫子在蠕動。”

  這其實是一種叫虫癭的蚜虫,它們的成虫把卵產在葉面的時候會刺激葉片上形成一個個空的小泡泡,等幼虫孵化以后就會在這個小泡泡裡生活一段時間。“我剛覺得這個蚜虫的成虫很聰明,正為之欣喜時,就發現在葉子的下面或是小樹枝分叉的地方,隱蔽地藏著一種甲虫,它就趴在那兒一動不動,等到虫癭從小泡泡裡爬出來,一口就將其吃掉。”

  這讓劉敬奇覺得很有意思。她想,隻有針尖兒那麼大的小昆虫,基因就把這種生存技能傳給了下一代,而它的天敵也具有天然的“智慧”,知道守在這兒能捕捉到美味。“大自然真的神奇又有趣!”劉敬奇說,一次次野外調查,也讓他們收獲頗豐,給生態環境讀本積攢了大量的一手素材。

  28萬字呈現北京動植物、水土、大氣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對中小學生來說,青少年時期是生態價值觀念形成的關鍵時期,“開展生態環境教育,對於培養孩子們的生態文明意識,提升生態環境科學素養,養成綠色生活習慣,顯得尤為重要。”張立新說。

  從2018年開始,北京市生態環境保護宣傳中心就持續開展生態環境教育進課堂活動,邀請相關專家和學校老師,向中小學生講授大氣污染防治、水資源保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色生活等方面的生態環保知識。4年來,已經走進了全市各區近300所中小學校,受到廣大師生的喜愛。

  “活動推進中,我們也逐步發現了一些問題。”張立新說,比如課程內容與北京的地方特色結合得不夠緊密,課程設置也缺乏統一性、延續性,尚未形成完整體系。所以,讀本應運而生。讀本分為上下兩冊,共10章、252頁、28萬字。其中,上冊6章主要講述了北京豐富的動植物資源﹔下冊4章主要講述了北京大氣、水、土壤保護方面的知識和故事,以及踐行綠色低碳生活等。

  認知北京本土生態還能照章玩起來

  這套北京獨有的生態環境讀本,可謂本土特點鮮明。

  “吾鄉草木正如吾鄉人。”北京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風貌孕育出五彩繽紛的生物多樣性,在介紹北京的動植物資源、大氣、水、土壤環境時,追根溯源,讀本從北京的地形地貌、氣候條件等環境因素講起,讓中小學生在了解北京生態環境的同時能夠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比如,在“共同的家園”章節,讀本開宗明義指出,北京在歷史上沒有受到第四紀冰川的影響,植物區系是第三紀植物系的直接后代,加之適宜的地形地貌,多樣的土壤,從而形成了豐富的森林、灌叢、草從、草甸、濕地等生境類型。

  歷史上的北京“依水而建,因水而生”,在讀本中,北京的五大水系從豐沛到干涸,從清澈到污濁,最終又逐步恢復原貌變得清澈美麗,這樣曲折的故事引人入勝。

  北京還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大都市之一,也是世界上鳥類最豐富的首都之一。讀本圍繞這一定位,用生動嚴謹的筆觸,刻畫出了一個神奇的生物王國。介紹了被收錄到《北京市地方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名錄》的會吐絲筑巢的中華九刺魚、珍稀瀕危植物槭葉鐵線蓮、北方狹口蛙等頗具北京特色的動植物資源。

  讀本從孩子們日常生活就能接觸到的動植物入手,不僅有知識輸入,還特意加入了生動有趣的互動章節。比如介紹孩子們的童年玩伴“北京特產麻步甲”時,帶領大家動手,講述了如何設置陷阱誘捕、如何飼養、如何觀察它的生活習性等內容,圖文並茂,有趣又好玩。

  “硬知識+軟文化”傳遞和諧生態價值觀

  讀本中不僅有生態保護的“硬知識”,更有一脈相承保護生態環境的“軟文化”,涉及到的北京歷史文化和萬物和諧共生思想比比皆是。

  比如被老北京人稱為“樓燕”的北京雨燕,是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野生鳥類,它們每年要從北京飛到南非去過冬,遷徙路線與“一帶一路”基本重合,被譽為“一帶一路”上的“生態大使”。

  比如每介紹一種植物或者昆虫,都會闡述它們對維護生態平衡作出的貢獻,同時也展現出它們物競天擇的頑強生命力。像開荒“猛獸”柳蘭,它們習性極為強悍,在野火燒山后,總是第一批搶佔荒地的“突擊隊”﹔又如蜜蜂,人類主要種植的107種農作物中,91種都依賴它們授粉。

  讀本在一個個千姿百態、多姿多彩的生態故事之中,融入了尊重自然、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價值觀。孩子們在潛移默化中,就感知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魅力。

(責編:鮑聰穎、高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