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頻道>>社會民生

冬奧遇上“北京藍”:北京市空氣質量全面達標是怎麼實現的

2022年02月24日09:07 | 來源:北京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冬奧遇上“北京藍”

雪后初晴的國家雪車雪橇中心“雪游龍”。本報記者 和冠欣攝

2022年北京冬奧會期間,滑雪運動員騰空翻轉的背景是北京碧藍的天空,“冬奧藍”被中外運動員發布到社交媒體上,成了冬奧會最美的風景。“APEC藍”“冬奧藍”……大氣治理的環境效益一次次釋放。

2021年,北京空氣質量首次全面達標!為實現這個目標,二十多年來北京市花大力氣治理大氣污染,2013年至2021年更是開啟了“加速度”。

從“大干快上”的工程減排到“繡花般”精細的管理減排,從北京市“單打獨斗”到京津冀及周邊省市聯防聯控,從恨不得一周一次的重污染過程到夏秋季重污染消失,從PM2.5年均濃度89.5微克/立方米到33微克/立方米……9年間,北京的大氣污染治理完成了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被納入了聯合國環境署的“實踐案例”,形成備受稱贊的“北京方案”。

高井熱電廠完成改造。

1.根治“燃煤之疾”

北京,曾是世界上燃煤消費最多的首都,燃煤消費一度佔全市能源消費的75%。上世紀90年代,家家戶戶取暖、做飯都燒煤,煤煙從遍布大街小巷的低矮煙囪排放出去,彌漫在空氣中,成為那個時代揮之不去的城市記憶。

煤炭燃燒排放大量煙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是世界公認的大氣嚴重污染的重要原因。早在1998年,北京就開啟了治理之路。關停退出污染企業、改造清潔能源、治理散煤等工作持續推進,逐步構建了以電力和天然氣為主、地熱能和太陽能為輔的清潔能源體系。

2015年3月19日11時15分,當具有近百年歷史的石景山熱電廠最后一組燃煤機組徹底熄火之后,長達半分鐘的汽笛響徹整個廠區。“有許多員工眼含熱淚在廠區照相留念,但我們知道這是勢在必行的一步。”石景山熱電廠職工劉鵬說。

自2014年開始,北京市陸續關停了四大燃煤電廠,比原計劃提前兩年完成的四大燃氣熱電中心投入使用。有媒體報道稱,北京因此減少920萬噸燃煤消費,佔北京全市壓減燃煤目標的70%左右,相當於3.5個首鋼搬遷減少的燃煤量。

為減少燃氣鍋爐在燃燒過程中產生的氮氧化物,2015年7月,北京市出台了全國最嚴格的燃氣鍋爐氮氧化合物排放標准。利用兩年時間,完成了全市上萬台燃氣鍋爐的低氮改造工程。放眼世界,還從未有過一個城市像北京這樣,在如此短的時間、如此大的范圍內壓減燃煤。

與此同時,最難的“散煤”治理也進入大提速階段。在完成了西城區、東城區等核心區居民的煤改清潔能源之后,改造的范圍逐步奔向了遠郊區。

2016年夏天,隨著電網改造的推進,密雲區溪翁庄鎮東智北村村民不用再買煤燒煤了。

“過去一到秋天,院子裡就堆滿了煤炭、木柴,冬天爐子一點起來,黑煙繚繞,每天掏爐灰、倒爐渣,連鼻孔裡都是黑的。”村民徐德晨回憶。不再燒煤的日子干淨而溫暖。“現在屋裡特暖和,平均溫度能達到二十二三攝氏度,以前燒煤最多也隻有十六七攝氏度。”徐德晨說。

2016年至2018年3年間,北京市完成了城鎮和農村地區共2000余個村、76.2萬戶“煤改電”“煤改氣”和相關配套電網、氣網改造建設工作,工程量是2003年至2015年13年實施“煤改電”總和的2倍。2015年核心區率先實現“無煤化”后,2018年基本實現全市平原地區“無煤化”。目前,改造范圍已經從平原擴展到了山區。據統計,北京已累計完成130余萬戶居民“煤改清潔能源”。

經過二十多年的“無煤化”治理,北京市在能源消費總量剛性增長的情況下,燃煤消費量從2005年的峰值3060萬噸降至2019年的300萬噸以內,2020年煤炭消費量佔全市能源消費比重大幅降至1.5%。二氧化硫年均濃度自1998年到2019年,降幅達到了97%(1998年120微克/立方米降至2019年4微克/立方米),北京市已經基本解決了燃煤污染的問題。

2.“重點關注”重型柴油車

與世界上人口密集的都市一樣,移動源是北京污染來源大戶。

從北京2014年發布的第一輪PM2.5源解析開始,移動源就一直在本地污染源中位居榜首,在2018年和2021年的兩輪結果中,隨著燃煤污染退出歷史舞台,移動源污染的比例更是超過了40%。特別是重型柴油車,一輛柴油大貨車排放的污染物相當於200輛小客車的排放總和,而每天進入北京的柴油大貨車約20萬輛。

北京一直努力尋找著破解柴油大貨車污染的方法。

從2013年北京全面治理PM2.5以來,針對移動源,北京“嚴標准、促淘汰、強監管”,加上交通管控約束、經濟政策鼓勵等措施,逐步形成了“車、油、路”一體化的北京機動車排放控制體系。其中,北京構建了國內最嚴機動車污染防治體系,不斷在全國率先提升機動車排放標准和油品標准﹔疏堵結合,提倡使用新能源汽車,並加快配套設施建設﹔嚴格監管機動車污染排放,首創“環保檢測、公安處罰”執法模式,緊盯進京口和市內重點道路點位,嚴把高排車入口關。

北京市的各個出入口,都有市生態環境保護綜合執法總隊執法人員的身影。執法人員陳晶去年在嚴查重型柴油車時,還破了一樁“謎案”。

去年4月,一輛重型柴油車到某檢測場進行車輛排放復檢,檢驗通過了,但依然引起了注意,“在和初檢視頻比對時,我們發現車輛的輪轂尺寸、車輛尿素罐顏色、車身劃痕等都明顯發生了變化,存在替車檢驗的嫌疑。”陳晶說。

執法人員立即趕往檢測場,又到車輛所屬的某物流公司調查。很不巧,當天這輛車外出跑運輸了,通過調取車輛GPS記錄儀信息發現,這輛車在復檢當天根本沒有活動軌跡!

為了尋找替檢的“槍手車”,陳晶他們找來該企業40多輛同品牌車的檢測記錄挨個排查,終於鎖定了“槍手車”,而它正好在當天同一時間段出現在了檢測場。面對“如山鐵証”,檢驗員和檢測場負責人終於承認了違規事實。這家檢測場也因“出具虛假檢驗報告”最終被罰30萬元,涉案的用車大戶也因違規而受到行政處罰。

這次破獲的“謎案”只是全市生態環境執法人員日常工作的縮影。僅在2021年,全市人工監督抽測的重型柴油車數量就達到200余萬輛次,檢出排放超標車10余萬輛次。同時,還在全市范圍內開展涉及大氣、水、土、生態、固廢等11個方面的60項具體任務,全年查處環境違法問題1萬余起。

京津冀等區域還建立了超標車“黑名單”數據庫,隻要排放檢測不合格,走到哪裡都會被“亮紅燈”﹔另外,通過重型柴油車在線監控平台,對11.7萬輛車實現排放狀況和運行情況實時監控。同時,六環以內從2017年9月開始就成為了載貨汽車的低排放區,柴油貨車的行駛面臨諸多限制。而對於大宗貨物,北京則大力推進運輸“公轉鐵”,以減少過境重型柴油車的污染排放。

3.揚塵治理“以克論淨”

揚塵可以代表一個城市的干淨指數。北京市的大氣治理進入管理減排階段后,揚塵治理就用上了“繡花”功夫。

“對我而言,鞋底不帶土、車身少落塵、走路不迷眼、揚塵不擾民,就是追求的目標。”北京市生態環境局土壤生態環境處副處長王愛平說,這個目標聽起來簡單,卻需要精細化管理才能實現。

北京揚塵源的特點是量大、點多、面廣、類型復雜,不是一個或者幾個部門就能管好的。概括起來有三句話:系統治理是基礎,科學監測是手段,精細治理是良方。

在北京2018年發布的第二輪PM2.5源解析結果中,揚塵污染在本地排放中的佔比升至16%,僅次於移動源。揚塵污染在北京一般有三大來源,施工揚塵、道路揚塵和裸地揚塵。要想解決揚塵問題,要落實到“最后一公裡”。

近年來,王愛平有一個習慣,經常在春季工地土石方施工較多的時節提早一個小時出門上班,沿途掃上一輛共享單車,隨機去查看各類工地,“趕早看工地是因為渣土車一般在夜間運送渣土,如果渣土車清洗及苫蓋不到位,駛出工地就會在工地出口造成遺撒,早高峰期間大量社會車輛就會攜帶工地出口的渣土,形成嚴重的道路揚塵。”讓王愛平比較欣慰的是,他沿途查看的大部分工地工作都很到位。

近年來,全市各區在應對揚塵污染問題上都因地制宜拿出了不少妙招,甚至用“以克論淨”來看治理效果。東西城用上了迷你“吸塵器”,胡同裡犄角旮旯的塵土,都可以一掃而光,甚至連屋頂上的積塵都定期清掃,不留死角﹔大興區打造了一套揚塵“立體化”地圖,通過三套系統,結合車載物聯系統及大數據整合,實現地面揚塵、地表擾動揚塵、低空揚塵的立體化監測……在揚塵管理上,全市各區恨不得形成了“一區一經驗”。

目前,全市已經搭建了統一的施工揚塵視頻監管平台,粗顆粒物(TSP)監測網絡覆蓋各街鄉鎮,衛星遙感定期巡查裸地,通過多項監測手段全方位反映“三塵”管理情況,成為指導揚塵管理的有益補充。

2021年,北京的降塵量降至4.1噸/平方公裡·月(扣除沙塵),全市粗顆粒物(TSP)濃度同比下降9.2%,道路塵負荷同比下降10.2%,為年度空氣質量達標起到積極作用。王愛平說,“大家都覺得北京很干淨,這就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西紅門開展尾氣監測。

4.VOCs和PM2.5治理的“雙向奔赴”

如今走進新華印刷車間,很難再聞到當年那種有點刺鼻的油墨味兒了。

“現在都是大豆油墨,非常環保。2020年的時候,我們把清洗劑裡的VOCs(揮發性有機物)含量已經降低到了10%左右,加上之前對源頭、末端的各種升級改造治理,VOCs的排放量大為減少。”新華印刷副總經理趙樹文說。

新華印刷是北京市第一批進行VOCs治理的企業。2014年,新華印刷投資50多萬元上了一套活性炭吸附的VOCs治理設備,這也是整個開發區印刷企業的第一套VOCs治理設備。

“酒精潤版液和洗車水,這兩種物質的VOCs排放量最大。”趙樹文表示,新華印刷當年排放的VOCs達到75.6噸。要想減排VOCs,需走源頭替代和末端治理等路線。

2016年,新華印刷啟動了源頭替代工程,啟用免酒精潤版液,使VOCs產生量降低了20多噸,2017年又徹底淘汰了酒精。2017年7月,新華印刷又投資了近200萬元對末端治理設備進行了升級改造,變成活性炭吸附加催化燃燒,這樣一來,去除效率達到了90%左右。

根據北京市VOCs排放清單顯示,VOCs的來源是動態變化的。目前,工業源、城市面源、移動源和居民生活源皆佔一定比重,但從發展趨勢來看,城市面源和居民生活源所佔比重將會逐年增大。

從2013年以來,針對印刷、汽修、家具制造等VOCs排放量較大的行業,北京進行了VOCs的專項治理。在2018年北京公布的PM2.5源解析結果中,工業源的污染對PM2.5的貢獻率下降了六個百分點,降至12%。工業減排、精准治污的效果顯現。

隨著治理的推進,PM2.5濃度逐漸下降,但臭氧污染逐步顯現,VOCs作為生成PM2.5和臭氧的共同前體物之一,將是未來協同治理的重要對象。

北京也在不斷升級手段。2021年,北京用上了一輛裝載著VOCs監測設備的走航監測車,開上這輛車行走,就可以實時監測周圍VOCs的排放情況,快速捕捉到VOCs的排放高值。

目前,走航監測車每天都在全市行走,包括工業園區、產業集群等,針對同一個區域,白天晚上各走一次,以監測早晚VOCs排放的不同情況。“走航監測車可以幫助摸排VOCs排放的高值區域,也可以根據相關企業每年的排放情況來開展走航工作,這對檢查人員來說,是一個很好的輔助手段。”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自動監測室高級工程師張博韜說。

其實,每個人的日常生活都會接觸到VOCs,且衣食住行也都會造成VOCs排放。像衣服臟了送去干洗,干洗劑的使用會產生VOCs﹔買了新房,裝修過程中涂料和膠粘劑的使用會產生VOCs﹔駕車出行,汽油揮發和燃燒會產生VOCs﹔車輛剮蹭,補漆過程會產生VOCs﹔一日三餐,烹飪過程也會產生VOCs。

對於個人來說,轉變生活方式就是在支撐北京市VOCs減排,比如裝飾裝修時盡量選用低VOCs含量的涂料、膠粘劑﹔不購買過度包裝的商品﹔出行時盡量選擇綠色出行方式等都是身體力行地在支撐北京市的VOCs減排。

出租車更換三元催化器。

專家點評

肯定成效同時理性看待未來

“2013年以來,北京市空氣質量持續顯著改善,大氣PM2.5年均濃度的改善幅度之大、速度之快前所未有,在世界上也是罕見的。相信北京市民對北京市大氣污染治理的這份答卷是非常滿意的。”清華大學教授、國家環境保護大氣復合污染來源與控制重點實驗室主任王書肖充分肯定了北京市的大氣治理成效。

在2019年3月,聯合國環境署發布了《北京二十年大氣污染治理歷程與展望》。聯合國環境署亞太辦主任德欽表示,北京作為發展中國家一座極具代表性的大城市,在大氣環境質量改善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效,世界上沒有其他城市或者區域能夠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取得這樣好的成績。

對於今后北京的大氣污染治理,北京市民也需要更為理性地看待。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賀克斌表示,空氣質量改善並不是一個“隻左不右”的過程,這其中涉及本地減排、周邊減排和氣象條件三大因素。從2013年以來,北京本地減排已經做了大量的工作,周邊區域減排也良性跟進,后續減排的空間就要依靠北京和區域的聯動減排。“從開始達標過渡到穩定達標,這也是一個目標,所有東西都是將陣地打下來以后,還得鞏固才能繼續往前走,也就是得不斷減排把底線守住。”

賀克斌說,未來如果北京的空氣質量出現波動,也是很正常的現象,“控制在小幅波動,類似震蕩曲線,隻要整體趨勢是下降的,就不用糾結某一年到底是不是又出現反復。”賀克斌說,如果PM2.5年均濃度出現反復,是非常正常的情況,其他發達國家在大氣污染治理過程中也出現過類似的情形,大家應該理性看待這一問題。

(責編:孟竹、鮑聰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