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頻道>>體育

2022看北京

首鋼滑雪大跳台的“爆火”背后

2022年02月23日09:48 | 來源:人民網-北京頻道
小字號

2月15日,位於石景山區的首鋼滑雪大跳台再一次沸騰。蘇翊鳴繼谷愛凌之后,又一次“飛天一躍”,榮獲金牌。在這座僅有四個冬奧會比賽項目的新建場館,我國運動健兒就收獲了“雙金”,讓大跳台再次成為焦點。

最美水晶鞋、時空雪飛天、工業迪士尼、奧運風向標、北京新網紅、京西新地標……連日來,首鋼滑雪大跳台被中外媒體和國際官員、運動員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收獲了一個又一個美麗的名字,這背后到底有著怎樣的故事?

最好的賽道

“這是我滑過的最好的賽道!”谷愛凌奪金后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的確,不僅谷愛凌,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國際奧委會北京競賽協會主席小薩馬蘭奇,還有其他的運動員和工作人員也對首鋼滑雪大跳台贊不絕口。來自捷克的運動員Pancochova·Sarka第一次參加訓練后,就感嘆道:賽道維護得太好了!

為了這條賽道,大跳台工作人員從2021年12月12日起,就開啟了“造雪工程”,七台造雪槍和四台造雪炮同時“轟鳴”,通過智能化造雪系統,一方面滿足出發區、助滑坡、起跳區和著陸坡對於雪量和雪質的不同要求,另一方面不斷提高造雪效率,確保節能環保。

與其他雪上場館不同,首鋼滑雪大跳台是唯一座落在城區的雪上場館。由於北京城區白天氣溫高、降溫晚、寒潮短,所以隻在深夜至凌晨才能達到造雪的要求。為保証如期完成造雪任務,以山地運行經理韓冬為首,劉麒、魏巍重點配合的14人造雪團隊時時監測氣候及風向條件及時啟動設備,每隔一小時進行一次實地查看,以便最大效率地進行造雪。數個通宵的工作,最終完成賽道造雪面積約4190平方米,造雪總量達11500立方米,儲雪3600立方米,為賽道塑形打好堅實基礎。根據國際雪聯要求,二次塑形專家需要通過對起跳台的位置、高度、仰角、拋物線長度和角度等進行精准塑形,搭建出助力運動員“飛翔“的台子。整個過程難度頗大,需由壓雪車先將雪推出大致形狀,隨后用不同型號的雪耙、鐵鍬和除雪鍬進行人工塑形,再用紅線和水平儀這些精密儀器進行找平,壓高補低,完成精細化塑形處理。經過反復測量調整,起跳台的搭建高度近4米,起跳台和著陸坡的坡度近40度,結束區的長度近30米。

這些數據的設計與確認,搭建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每日維護。“運動員到達之前,如果賽道沒人滑,多少會因為天氣變化而或軟粘或結塊變硬。所以我們每天都會推著塑形工具穿著‘冰爪’,在賽道上來來回回走幾十趟。”二次塑形專家介紹道。“賽前是為了賽道始終保持使用狀態,而賽時則是平整滑行痕跡,補畫提示標線,測試雪質軟硬,以保証賽道滑行舒適度。”在現場,經常能看到像蜘蛛人一樣“吸附”在賽道“飛檐走壁”的人,“你們說的‘蜘蛛人’就是我們。從早上5點到晚上8點,甚至9、10點,不斷測試,來回修整。特別是今年以來,天氣異常冷,每次回來,人都凍僵了。但看到運動員對咱們賽道很滿意,那些苦就不算什麼了。”該專家說道。

炫酷的大煙囪

隨著谷愛凌、蘇翊鳴一起火起來的,還有大跳台旁涂刷著冬奧會會徽的“大煙囪”。“旁邊的四個‘大煙囪’,讓大跳台充滿了一種酷炫的氣氛,而這正是滑雪大跳台需要的氣場。”谷愛凌驚喜的說道。

谷愛凌所說“大煙囪”,其實是老首鋼廢棄的冷卻塔,在極具現代感的大跳台面前特別有厚重感,與雪白的賽道、五彩的會徽形成反差式的輝映,這才有了“炫酷的煙囪”“仿佛置身於網絡世界”等種種妙贊。

這4座雙曲線造型的70米高的冷卻塔均為小型自然通風淡水冷卻塔,是原首鋼電力廠的配套設備,主要功能是完成熱水和空氣之間的熱交換,降低循環水的溫度,為電廠發電提供足夠的冷卻水。其中最早的建於1978年,最晚的建於1991年,一直運行到首鋼老廠區鋼鐵主流程停產。停產后,4座冷卻塔作為廠區特色標志物保留,震撼的工業特色空間得以呈現,同時也把一代代首鋼人的勤勞與智慧豐碑一樣聳立於此。

當轉播人員、攝影記者把長槍短炮對准運動員騰空的身姿時,突然發現可以與冷卻塔上的會徽交相疊映,於是“大煙囪”成為鏡頭捕捉的焦點,並被定格成精彩的瞬間。他們為什麼可以重疊在一起?哪裡是拍攝這些照片的最佳點位?據了解,根據OBS轉播畫面需求,冷卻塔作為運動員騰空而起的重要背景,將出現在高速攝影機畫面中,成為北京2022年冬奧會的重要識別元素。然而涂裝的設計和實施都有很大難度和挑戰。冷卻塔塔形巍峨高聳,歷史滄桑久遠,蛋殼結構的主體十分脆弱。為了確保景觀效果,設計團隊反復測試,重建冷卻塔模型,模擬運動員起跳軌跡,精確測算冷卻塔會徽涂裝的尺寸和角度。最終確定涂裝會徽高16.5米,寬13米,距地46米,這個點位的確認成就了與運動員的交疊。

由於冷卻塔形體較大,施工過程中需要將會徽切分成單元畫面,逐點確認會徽轉折點,最后手工進行涂裝。畫幅要大,色彩要艷,圖形清晰,冬季施工,難度極大,但在場館團隊、業主首鋼和屬地石景山的共同努力下,涂裝工作用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於2022年1月2日順利完成。景觀的完成成全了冬奧元素與老工業遺址的有效融合。

賽場不觀賽的人

賽道邊上設置的馬道(鏤空樓梯)是給造雪塑形及維修人員預留的,但是賽時,起跳台側面馬道有幾位穿著帶有紅十字橙色背心的人一直站在那裡,他們的身邊還擺放著醫用擔架。站在那個位置,隻能看到運動員起跳瞬間的背面,翻轉、抓板、落地那些最精彩的部分一概看不見。運動員表現的好嗎?下一位參賽運動員是誰?分數多少?他們隻能通過現場的音響、觀眾的呼喊聲聽到。“因為運動員有可能在賽道中間受傷,所以除了結束區,我們必須在起跳台周邊安排醫療保障人員。”場館團隊醫療經理高暉介紹說,他們在賽場邊要做的是:2分鐘,將患者運至場地外﹔4分鐘,評估傷情完畢,啟動轉診流程,將患者轉往定點醫院﹔15分鐘,患者抵達定點醫院救治……他們身處賽場卻欣賞不到比賽,因為他們的眼睛永遠盯著眼前的設備。“要說離比賽最近的崗,那肯定是負責計時記分牌。隻不過大家看的是比賽,我們盯的是分數牌。哪敢分心啊!”技術經理張金媛說道。

轉播信號是把精彩的賽事即時同步傳輸出去,信號要平穩﹔通信網絡要高速,確保記者第一時間把圖文與視頻發出去﹔計時記分數字要精准、環節要緊密、渠道要通暢,要在第一時間把分數統計出來,傳輸回賽場,讓裁判員和運動員、教練員,現場及電視前的觀眾無時差獲取。“我們必須以最快的速度,讓運動員的成績第一時間出來。”張金媛介紹,像這樣身處賽場卻無暇欣賞賽事的人,在大跳台的工作人員中比比皆是,他們用他們的默默堅守,托起首鋼大跳台賽事的圓滿完成,沒有遺憾,隻有自豪。

谷愛凌火了,蘇翊鳴火了,大煙囪火了,首鋼滑雪大跳台也火了!這“火”來自於冰雪世界,來自於冬奧聖火,也來自於大跳台所有工作人員和志願者的默默奉獻。(程默涵 首鋼滑雪大跳台供圖)

(責編:孟竹、高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