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自主研發多語種智能語音及語言服務平台
面向冬奧場景的智能翻譯服務系統投用 AI翻譯助溝通無障礙

本報記者 袁璐
“便攜式翻譯設備、虛擬人智能問答設備、‘冬奧通’軟件語音翻譯……目前面向冬奧場景的智能翻譯服務系統及設備已全部調試完畢,並已投入使用。”1月28日,科大訊飛高級副總裁杜蘭對記者表示。
在北京冬奧會上,我國自主研發的多語種智能語音及語言服務平台從幕后走向前台,以語音識別、語音合成、機器翻譯、自動問答等多種功能助推北京冬奧會成為首個溝通無障礙的奧運盛會。
AI技術實現便捷實時翻譯
冬奧通APP、雙屏翻譯機、多媒體會議辦公和信息發布系統將借助於AI技術實現便捷的實時翻譯。
“通過遠程會議智能辦公硬件設備,志願者跟運動員遠程視頻通話時,雙方的屏幕上會自動翻譯顯示中英文字幕,實現無障礙實時溝通。”科大訊飛AI研究院副院長劉俊華告訴記者,此前已有17台設備在張家口賽區落地,讓冬奧會志願者們減輕與外國運動員、工作人員的交流壓力。
同時,為了讓不同國家和地區的選手、教練不必再過“語言關”,科研團隊還研發了便攜式翻譯機和穿戴式翻譯耳機,投入張家口賽區、奧運村和首都機場等多個場景使用。雙屏翻譯機支持中文與60種語言翻譯,穿戴式翻譯耳機可實現中文與英、日、韓等多語種的實時通話翻譯。
據悉,面向冬奧場景的多語種智能語音及語言服務平台,已支持60個語種語音合成、69個語種語音識別、168個語種機器翻譯和6個語種交互理解,其中重點語種口語場景翻譯准確率達到95%,平均每句翻譯響應時間小於0.5秒。
向世界傳遞中國科技溫度
除了語音識別翻譯硬件,融合了最新的語音合成、虛擬志願者形象合成等多項人工智能技術的多語種虛擬志願者也將亮相,可以實現不同語言間的快速切換,為冬奧村的眾多運動員及隨行人員,提供多語種智能問答服務,包括中國人文歷史、美食景點、冬奧歷史、本屆信息、賽程獎牌、地圖查詢、天氣問詢等。
同時,冬奧會的比賽結果也將被翻譯成多種語言並呈現在屏幕上,並通過虛擬主播等形式同步發布者的語氣、語調,進行全天候播報。“我們不僅能讓全世界觀眾和游客及時掌握賽事資訊,還可以幫助視障人士‘聽見’奧運文字,幫助聽障人士‘看見’奧運聲音。”劉俊華說。
“我們希望通過冬奧這個舞台,向世界傳遞中國科技的溫度。”杜蘭表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