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源街道打造103個特色樓門 撬動鄰裡幸福生活

“社區是我家,建設靠大家”,在清源,這句話更是滲透到居民生活的細節當中。今年以來,通過繼續深入推進“空中四合院”項目,清源街道打造完成103個特色樓門,聯動社區社會組織參與樓門建設、培育百個樓門自治組織、百個樓門景觀更新……在一系列樓門活動中,也吸引著不少社區居民將目光投向樓門,通過深入參與,打造幸福“人情味”。
黨建引領 實現“一層一景”
走進麗園社區15號樓,隨處可見樓門自治的成果。單元門旁張貼著居民自己編制、書寫的《樓門公約》,牆面上一字排開的是全樓居民的書畫作品,這裡便是麗園社區有名的“教師樓”。
為啥是教師樓?原是15號樓住著17位老師。在特色樓門的打造中,從設計書寫樓門牌匾、裝扮粉刷樓門樓道到日常組織樓門活動,17位老師都發揮了不小的作用。“我們樓門就像一個‘班級’,微信群就是線上‘教室’,樓門長和樓委就像班干部,帶動鄰居們一起為樓門治理建言獻策,共商共議。”樓門黨小組組長趙建偉說。
多彩裝扮不僅為居民們點亮了日常生活小驚喜,也為社區探索基層治理開辟了新路徑,以樓門文化為媒串起和諧鄰裡情。學院社區麗園東裡小區8號樓3單元裡退休黨員多,如何通過老黨員的模范作用撬動樓門治理?今年,學院社區打造“紅心向黨”特色樓門。
“年輕人平時上班很忙,不能及時接到通知,我得上門通知他們。”62歲的老黨員鄧淑燕是3單元的老住戶同時還擔任樓門長,在住戶的心中威信很高。鄧淑燕還帶領著一支高齡隊伍——學院社區退休黨員黨支部,從日常社區周末大掃除,到社區疫情防控,老黨員總是沖鋒在第一線,他們堅守的身影,感動了不少人,如今有越來越多的居民加入到志願者的行列中。
樓門“面子”的煥新離不開“裡子”的支持。據了解,樓門文化建設過程的每階段都圍繞居民展開,在前期籌備時,各社區黨組織召開“聆聚力”拉家常議事會征求居民意見,對每棟樓門進行特色定位,並根據樓門文化梳理樓道公約,形成“一層一景”。
志願聯動 11個社會組織和樓門結對
“樓上樓下很陌生,互相都不認識。”彩虹新城社區35號樓4、5單元樓門長任宇琴有些苦惱,作為樓門長的她,該如何將單元裡的居民聚起來呢?清源街道引進11個社會組織與樓門結對,專業的社會組織來開展活動,讓居民能夠更好地聚起來、玩起來。
任宇琴所在的樓門是今年的特色樓門之一,社會組織的到來解決了讓任宇琴頭疼的問題,“現在一個家庭往往都圍繞著孩子轉,我們以孩子為突破點,制定系列青少年活動,通過孩子撬動一個家庭。”
社區開展“一勺愛心米 煮給好鄰裡”的青少年敲門行動,以“關注樓門孤寡困境老人”為公共議題,一方面引導孩子們更加關愛樓裡的孤寡老人,另一方面,通過孩子敲開鄰裡門,兩個單元的居民通過孩子熟了起來,搭建了樓門溝通平台,為特色樓門構建奠定了基礎。
此外,樓門長任宇琴積極行動起來,開展“聆聚力”拉家常議事會,共同商討樓下斑禿綠地如何改善。經過鄰裡互相提建議,社會組織總結成為方案,最后達成“樓門長+青少年”樓下斑禿綠地認領公示,樓裡的青少年可以認領一小片“農場”進行定期地維護。樓下的綠地不再光禿禿,鄰裡間也熱鬧了起來。
守望相助 百個樓門自治團成鄰裡幫幫團
隨著一個個“特色樓門”的打造,訴求不出樓門就可及時提、及時辦,實現小事不出社區,大事不出街道,讓社區治理家務化。
在麗園社區B區9號樓關於家園的改造意見大家都會在群裡提出。工具角、小報箱……樓道內的環境被大家裝飾完,大家又開始集思廣益樓外空間的改造。在社區召開的拉家常議事會上,鄰居們紛紛建議在樓前的小花園上鋪設一個石頭步道。步道施工時,單元內的居民還自發上前幫忙,加快施工進度。
棗園尚城社區將“特色樓門”與“自治+職業經理人”模式結合,以樓門長為引領,培育出一批“樓門經紀人”,帶動更多居民參與社區治理。
“小廣場上的健身器材螺絲鬆了,希望社區可以及時維修一下。”“樓道裡是誰家的電動自行車,不要讓電動自行車上樓。”每日對樓道內進行一次安全檢查已經成了6號樓2單元樓門長石蘭學的一個習慣。每發現一處安全隱患,石蘭學都會及時向居民群裡發照片,向社區反饋。棗園尚城社區在“特色樓門”建設中,將反饋機制試點完成后,在全社區進行推廣。社區工作人員在每個樓門內張貼二維碼,增設線上“議事廳”,網格員、社工、物業都在群內,隨時解決居民提出的問題。
同時,社區黨組織還發揮以黨員、志願者、樓門長為主的居民自治力量,通過提升社區環境、強化文化建設、拓展社區服務等,凝聚樓門居民向心力,推進特色樓門文化共建共享。
鄰居間矛盾少了 信任多了
濱河西裡南區社區安裝公司家屬院裡大部分都是安裝公司退休的員工,退休前都是一個單位的同事,鄰裡大多都比較熟悉。“樓上樓下遇見的時候會打招呼、嘮嘮嗑,但社交圈子還是很小。樓裡還有一些通過購買房屋搬進來的新住戶,跟我們就沒有那麼熟悉了。”居民胡先生說著現狀。
發現社區內的“意見領袖”,帶動社區治理。濱河西裡南區社區利用安裝公司家屬院36號樓裡老干部多的特點,將36號樓打造成特色樓門——干部樓,“36號樓中的退休干部,說話比較有分量,我們社區首先要把他們的力量凝聚起來,讓他們參與到社區治理當中去。”濱河西裡南區社區書記孫瑞俠說。
首先,曾經破舊的門洞被裝飾一新,一個個鄰裡榜樣照片上牆,一場場樓門活動的開展,手繪年輪、制作布袋……凝聚了大家美好記憶的照片也被留在了牆上。“大家越來越熟悉了,凝聚力也越來越強了。”36號樓1單元樓門長李佔濤說。
居民關系越來越好,有矛盾也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前幾天,住在1樓的王先生家下起了“小雨”,抬頭一看,樓頂全部被泡濕了。“我第一反應是找樓上的鄰居理論,但想著平時經常見面打招呼,應該不是故意的”,王先生先與樓上的冀先生取得聯系,詢問他家中是否有漏水的情況。
不知情的冀先生立刻對王先生表達了歉意,第一時間修好水管,及時為鄰居修復樓頂。“維修得十分迅速,家中很快就恢復得跟原來一樣了。”王先生表示,鄰裡關系更加熟悉之后,處理問題大家不再簡單粗暴,也不會傷害鄰裡之間的感情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