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銀保監局:警惕購買保險后的三類騙局

人民網北京9月24日電 針對不法機構冒充監管部門進行詐騙的現象,北京銀保監局今日發布風險提示稱,北京銀保監局不會委托任何第三方機構合作開展維權業務,且此類騙局可能涉嫌非法集資,造成消費者經濟損失。北京銀保監局建議保險消費者務必提高警惕,增強風險防范意識和識別能力,謹防不法分子冒充監管部門實施詐騙,保障個人財產安全。如接到相關電話,消費者應當第一時間通過官方途徑向保險公司或監管部門核實並反映情況﹔遭遇詐騙造成損失的,應保留相關証據、線索,並及時向公安機關報案。
保險消費者李先生近日接到來電,來電人向其核實身份信息和保單信息后稱:“近期大量投保人到北京銀保監局投訴某保險公司不履行保險合同中的分紅利率約定,實際收益利率遠低於合同約定的利率,要進行集體維權。本公司受北京銀保監局委托,匯總投保人信息,以便維權,需要保險消費者攜帶身份証、保單和本人銀行卡到指定地點登記。”李先生第一時間向北京銀保監局和保險公司核實,避免了資金損失。
無獨有偶,不法機構和人員還冒充保險公司及其從業人員通過誘導客戶辦理保單貸款進行詐騙。保險消費者張女士曾接到來電,來電人自稱某保險公司工作人員並邀約其參加老客戶回饋活動。見面后,該人以按照保單回饋現金為由,騙取張女士身份証、銀行卡和手機號碼等信息。此后,張女士僅在前4個月收到相關機構小額轉賬,后續便無法再與該不法機構及其工作人員取得聯系。6個月后,張女士收到保險公司短信,提示其償還保單借款,經與保險公司核實發現,上述不法分子利用張女士手機、身份証和銀行卡,為其辦理了保單貸款,而張女士配合做了短信驗証、人臉識別等驗証操作,造成了資金損失2.9萬元。
北京銀保監局就此對消費者做出三點提示:一是識別不法機構騙局,收到可疑邀約時,可通過保險公司官方網站、客服電話等官方渠道核實機構營業場所是否為保險公司地址、相關人員是否為保險公司工作人員﹔二是發現可疑情況,建議保留相關証據,及時向保險公司反映並向公安機關報案﹔三是通過手機APP辦理投保、退保、保全、保單貸款等業務時,確保自身充分知曉相關業務的具體情況,避免造成損失。
目前,保險消費者面臨最多的套路是,不法機構誘導消費者惡意投訴,謀取不當利益。保險消費者王女士關注到某網絡平台宣稱“可以辦理保單全額退款”。經與該網絡平台聯系,對方稱是法律咨詢服務公司,可以代消費者進行投訴,拿回全部所交保費。王女士與該公司簽訂服務協議,向該公司支付維權咨詢顧問服務費,費用為保單退保金額的30%,同時按該公司要求預交了一部分定金。之后,王女士通過撥打保險公司官方客服電話進行投訴,保險公司第一時間核實情況,發現銷售過程存在瑕疵,及時滿足了王女士合理訴求。王女士通過正規投訴方式解決了合同糾紛,但損失了交給法律咨詢服務公司的定金,且該機構掌握了王女士的身份証、銀行卡信息,王女士面臨較大信息泄露風險。
北京銀保監局提示消費者代理退保有風險。一是代理退保機構要求消費者提供身份証、保單、銀行卡等涉及隱私的敏感信息,客戶個人信息存在被泄露和被不法分子惡意使用的風險。二是部分代理退保機構涉嫌非法集資,保險消費者將退保資金轉投非法理財產品,一旦理財公司爆雷或跑路,資金的損失難以追回,維權道路漫長。三是部分代理退保機構與黑惡勢力勾結,個別保險消費者在退保過程中想終止委托代理關系,遭到代理退保機構聯合黑惡勢力的恐嚇威脅。此外,退保也會使保險消費者失去保障,當消費者想再次購買保險時,往往由於年齡和健康狀況等不滿足承保條件,無法再次投保。建議保險消費者充分考慮自身保險保障需求,謹慎辦理退保。如因銷售誤導等問題確需退保的,消費者可以通過撥打保險公司官方客服電話或向監管部門舉報維權,切勿給代理退保機構可乘之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