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頻道>>十六區動態

西城發布第二批文物建筑活化利用計劃 利用探索"揭榜挂帥"機制

包括楊椒山祠、紹興會館、宜興會館、五道廟等 

2021年09月22日08:15 | 來源:北京青年報
小字號

中秋節期間,“白塔妙會”鳴鑼開市。同期,西城區繼首批文物建筑活化利用項目簽約落地后,面向社會公開發布第二批文物建筑活化利用計劃,此次推出的活化利用文物建筑項目10個,包括楊椒山祠、紹興會館、宜興會館、護國觀音寺(本體)、五道廟、錢業同業公會、梅蘭芳祖居、雲吉班舊址、朱家胡同45號茶室9處文物建筑以及1個向社會公開招募運營服務機構的項目:京報館。所有社會機構均需通過公開競爭方式獲取西城區文物建筑活化利用項目。據悉,這也是西城區在推動老城保護與復興中,探索實施的一系列操作性、實效性強的“微改革、微創新”舉措之一,在文物活化利用上探索建立起“揭榜挂帥”機制,努力讓更多文物“活起來”。

“微改革、微創新”打通

街區保護更新的難點、堵點

據介紹,整個西城區屬於老城區的大體上要佔全區的62%左右,歷史文化街區大約佔到26%,面積在全市最大。同時,西城在推動老城保護復興方面面臨著人口密度大、基礎設施承載弱、產權利益協調難、資金平衡壓力大等難題。“為此,我們在街區保護更新、文物活化利用等方面,先行先試,探索實施了一系列操作性、實效性強的‘微改革、微創新’舉措,推動老城保護與復興,也取得了積極成效。”西城區改革辦相關負責人表示。

據其介紹,在該區街區保護更新方面,率先建立以街區為單元的保護更新模式。同時,試點探索平房院落申請式退租。以菜西片區為試點,在全市率先啟動平房直管公房申請式退租工作,實施“申請式退租+整治修繕+院落共生”路徑模式,對居住結構、業態結構進行調整優化,對公共服務設置進行織補,提升群眾生活品質,讓街區重新煥發活力。之后,又相繼完成了磚塔胡同、西板橋、觀音寺片區、鐘鼓樓西北側等申請式退租項目,光明胡同、力學胡同等項目目前正在進行籌備。

此外,針對老舊小區產權復雜、改造資金匱乏等瓶頸問題探索了四種“微改革”機制創新。其中支持願景集團在真武廟五裡建立“租賃置換”市場化改造機制,形成全市首個社會資本投資為主、政府和產權單位適當支持的公房改造模式,在帶動小區面貌改善、居住人群優化和職住平衡等方面取得良好成效。

“這些‘微改革、微創新’打通了街區保護更新的難點、堵點,為老城保護復興注入了新活力 。”相關負責人表示。

從“閉門保文物”

到“開門用文物”

據統計,西城區作為“文物大區”,轄區內現有不可移動文物370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4處。“十三五”時期,西城區開展了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直管公房類文物騰退工作,涉及52處、總投入45.27億元。截至目前,總體騰退比例達92%,其中完全騰退項目32個,一批長期以來不合理使用的文物建筑被解放出來。如何推動這些騰退后的文物更合理地使用就成為西城區的重要課題。“去年1月,我們開始探索‘揭榜挂帥’機制,發布了首批文物建筑活化利用計劃,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專家把關、市場化運作’的文物保護利用新模式、新路徑。”西城區文旅局相關負責人指出。

而這種探索,使得西城區在文物保護利用上有了創新轉變。西城區區長孫碩表示,通過公開透明的探索方式,以開放的姿態廣集社會各方智慧共同探索文物利用。這種方式體現了政府文物保護工作思路從“閉門保文物”向“開門用文物”的重大改變。一批有情懷、有專業、有實力的社會機構參與到西城區文物保護利用中來,更有利於實現讓“文物活起來”。比如,梨園公會曾是在京戲曲界人士的民間行業組織,用於建設京劇藝術交流傳播及孵化中心﹔新市區泰安裡地處天橋演藝區,定位是文化藝術展示和交流平台﹔聚順和棧南貨老店曾是經營果脯和南北風味糕點的店鋪,用於建設糖果主題閱讀及糖果體驗空間。

此外,也實現了從“政府一手抓”向“社會眾手搭”的轉變、“突出重點保護”向“普遍保護利用”的轉變等。

而最新發布的第二批活化利用文物建筑或是文化底蘊深厚、歷史時代印記明顯,或是建筑形制獨特、具備時代特點。比如楊椒山祠原為明嘉靖時期“直諫諸臣之首”楊繼盛的住宅,清乾隆時期改為祠堂,是著名的“公車上書”發生地,基於楊椒山祠特殊的歷史文化內涵,其活化利用方向定位於以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題的復合型多功能公共空間﹔護國觀音寺清末及民國期間周邊店鋪林立,一直以來都是大柵欄商業街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結合觀音寺片區街區更新需要,其活化利用主要圍繞補充街區配套公共文化服務空間進行。“這些文物建筑集中在宣外、虎坊橋、菜市口、大柵欄等核心區歷史文化保護街區內,交通便利通達,周邊文人故居會館雲集,也充滿著古都幾百年的文化傳承和積澱。我們要完成一個亮出一個,亮出一個精彩一個,相信通過它們的活化利用,能夠以點帶面,推動整個區域的文物活化和保護工作。”孫碩指出。

據悉,第二批文物建筑活化利用工作將繼續遵循公開、公平、公正原則,所有社會機構均需通過公開競爭方式獲取西城區文物建筑活化利用項目。擬參與本次文物建筑活化利用計劃的社會機構可按照如下流程漸次推進:信息獲取、前期咨詢、項目策劃、項目評審、項目確定。

西城街區保護更新

將探索分類實施機制

西城區發改辦相關負責人透露,下一次還將努力多推出一些“微改革、微創新”,通過“小切口”找到破解難題的改革路徑、機制和模式,更好地展現古都風貌、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動文化大區向文化強區轉變。

探索街區保護更新分類實施機制,建立形成包括老舊小區、平房院落、歷史文物建筑、老舊廠房、傳統商業街區、城市公共空間等不同產權、不同類型的街區保護更新實施模式和政策機制,為城市自主更新、可持續更新提供政策指引和工作指南。

同時,創新城市更新投融資模式,結合項目類型與資金需求,引入戰略合作單位,多種形式引導社會資本投入,綜合運用好土地、財稅、金融等政策支持手段,解決資金平衡和運營平衡問題。

三是深化市場化運行的文物利用模式,完善社會力量參與文物建筑保護利用項目修繕和管理運營的相關政策機制,規范准入門檻,建立退出機制,加強對公共文化服務監管和跟蹤考核,完善過渡性財政扶持政策,讓更多文物建筑在開放中真正“活起來”。

(責編:孟竹、高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