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陽實體書店融入更多業態實現轉型

實體書店裡融合更多業態打造全新文化體驗空間
本報訊(記者 李澤偉)北京青年報記者從朝陽區了解到,為了建設“書香朝陽 閱讀之城”,朝陽區不斷加強政府引導,豐富產品和服務供給。目前,朝陽區共有實體書店332家,數量位居全市之首。其中,超過5000平方米的大型書城2家,超過1000平方米的綜合性書城6家。今年截止到目前,新開設書店11家。
為進一步支持實體書店發展,朝陽區制定出台了《朝陽區關於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實施意見》《朝陽區實體書店扶持資金管理辦法(試行)》。此外,為了緩解疫情對書店的沖擊,拿出1000萬元專項資金啟動了實體書店資金扶持工作,對符合條件的書店分市級配套獎勵、新開辦實體書店補貼、持續運營獎勵、融合發展獎勵四個方向進行扶持。共44家申報單位獲得扶持,扶持資金幫助書店抵抗了疫情的沖擊,實體書店數量實現了逆勢增長。2020年,新開設書店共16家。今年截止到目前,新開設書店11家。下半年,擬參考去年預算標准,仍申請1000萬元專項資金對全區書店開展扶持,推動書店的可持續發展。
在扶持政策的引導下,朝陽區充分利用優越的營商環境,吸引了一批品牌書店落戶。目前,朝陽區擁有中信書店、西西弗書店、建投書局、言幾又書店、佳作書局、百靈鴿、單向空間等80多家品牌特色書店。多元化合作,多業態經營,打造各自的經營特色,形成品牌連鎖,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和持續運營能力,在發揮品牌引領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推動全民閱讀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面對互聯網的沖擊,越來越多的實體書店通過“書店+”的模式融入更多業態,實現轉型升級。有的書店著眼於閱讀服務的提升,創新運營空間,通過與政府合作,搭建新型公共文化空間。例如建投書局、夢想書坊,通過與區圖書館合作,加入朝陽區城市書屋項目,探索“店中館”的合作機制,更好地服務周邊的企業和群眾。有的書店致力於閱讀環境的提升,閱讀氛圍的營造,創新經營模式,優化閱讀體驗。例如書穹格書店,多業態經營,融入咖啡簡餐之余,與美克家居貫通,讓置身其中的消費者每時每刻都能感受到生活與藝術的交互,體驗全新的美學生活方式。還有書店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特色閱讀活動,豐富周邊群眾的文化生活,推進全民閱讀開展。例如宸冰書坊,通過多種形式的讀書會,分享閱讀的樂趣和技巧,帶動人們走進閱讀。也有書店開通各新媒體直播平台,積極探索線上線下融合發展,例如多抓魚書店,以經營二手書為特色,獨創了讀者通過微信小程序及App掃碼賣書的模式,推動優質書籍的循環使用。
據介紹,朝陽區接下來將整合資源、搭建平台、提升服務,不斷拓展實體書店發展空間,鼓勵支持實體書店走進社區,與周邊街道社區結對子,開展常態化、特色化的公益文化服務等。
案例
建投書局國貿店
CBD鬧市中的一束人文之光
故宮紅、城牆灰的主色調散發出濃厚的古城文化氣息,百年赤子主題人物展彰顯家國情懷,面向公眾推出圖書免費借閱服務蘊含公共文化服務的本質……在寸土寸金的CBD,位於世紀財富中心二樓的建投書局國貿店,成為繁華都市中一處文化地標。
走進建投書局,故宮紅、城牆灰的主色調和室內華表柱造型的書架,展現濃厚的北京文化特色和歷史風韻。書店格調經典雅致,充滿人文氣息,整個空間實現閱讀與城市氣質、地域文化、書店傳記的充分結合。
建投書局華北文化顧問團隊負責人晏婷婷介紹,書店致力於打造多功能的公共文化空間。在書店已有的JIC講堂等品牌文化系列活動的基礎上,策劃多元化的文化活動。今年以來,“童心主題月”系列主題活動滿足不同讀者需求,讓書店成為CBD的人文之光。2020年,建投書局國貿店加入朝陽城市書屋項目,面向公眾推出了圖書免費借閱服務,目前可供借閱書目有4000余冊。建投書局近年來還獲得“北京最美書店”“北京十佳優讀空間”等稱號。
SKP RENDEZ-VOUS
“店王”中的公共文化空間
北京SKP,一座以高端消費著稱的商場,去年更是以170多億元的銷售額問鼎全球“店王”,經過琳琅滿目的奢侈品店鋪,上到商場四樓,會看到一家SKP RENDEZ-VOUS,其包含新概念書店、時尚創意西餐、生活好物、藝術展演與文化沙龍,整體風格會讓讀者感受到和樓內其他店鋪相似的“高大上”。
作為一個與文化、藝術、設計,以及生活方式相遇的城市公共空間,更作為一個綜合性的內容平台,SKP RENDEZ-VOUS 為讀者與觀眾源源不斷地帶來全新的藝術展覽、文化現場、學術對談、影像放映、短視頻節目,以及一系列激發靈感的體驗。書店負責人許志強介紹,截至目前,SKP RENDEZ-VOUS已累計舉辦幾百場文化活動,不斷拓展城市文化生活的邊界。活動持續邀請和匯聚作家、學者、藝術家、設計師、音樂人、影評人等,通過一場場富於洞見的沙龍對談,捕捉文化前沿動態,引領讀者精神“向上”,視野“向外”,在SKP RENDEZ-VOUS遇見更廣闊的世界。
多抓魚書店
二手書店 從線上開到線下
紅磚外牆散發出的工業風,各種典籍透露出的年代感,整齊的書架帶來的舒適感……位於大望路電影產業園內的多抓魚書店,面積400平方米,以經營二手書為特色,由線上發展到線下。門店共有10000種以上不同的書,品類豐富,更新速度快,成為不少讀者的尋寶之處。
讀者通過小程序或App掃碼賣書,通過大量歷史購銷數據的積累,算法動態調整收購價格和庫存數量,對收到的二手書進行審核-清潔-消毒-塑封等環節的操作,達到可以再次閱讀的狀態。多抓魚書店探索的模式,頗受讀者歡迎。
書店對收到的書嚴格審核正盜版,並且建立了品相分級制度。在多抓魚書店售賣的書品相分為從出版社等供應商購進的自營全新品、從讀者處收購的品相良好類書籍,以及從讀者處收購的品相中等類書籍。書店還以促進優質書籍循環使用,減輕過度生產消費為理念,截至目前,多抓魚書店已經循環了1300萬本書籍。文/本報記者 李澤偉
攝影/本報記者 魏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