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工匠李燕肇:用我們的技藝讓文物一直活著

尹星雲

2021年06月11日15:03  來源:人民網-北京頻道
 

六月初的北京故宮博物院正值旅游旺季,在眾多游人中,有一個身影顯得有些特殊,他在太和殿前西側的弘義閣前停留許久,雕梁畫棟間,他的思緒一下回到了2005年,當時的他正在這裡一絲不苟地修繕文物,16年后的今天故地重游,這些彩繪紋樣依然金碧輝煌,而他的臉上卻平添了不少皺紋,他就是北京市園林古建工程有限公司古建油漆彩繪代表性傳承人李燕肇。

李燕肇回憶著當年在故宮參與古建修繕的點點滴滴。人民網 尹星雲攝

“我能在故宮修文物是一種榮幸”

“16年了,我還是頭一次這麼仔細得再看這些我一筆一劃描過的彩繪。”在故宮弘義閣前,李燕肇感慨良多,這一天恰巧是他55歲生日,在尋訪往昔工作點滴記憶的同時,也以這樣的方式向過去告別,而這又何嘗不是一個新的開始?

2005年,李燕肇和北京市園林古建工程有限公司的同事們參與到了故宮的修繕中,主要負責太和門東西廡及周邊建筑群的修繕工作,其中就包括弘義閣、體仁閣、熙和門、協和門等。

“一項彩畫修繕工程的修復,要經過油工和畫工近20道工序的默契配合才能完成。”他一邊講一邊指著弘義閣屋檐下的彩繪,“這組彩繪叫龍草和璽,是和璽彩畫中的一種類型,在繪制過程中,要最大程度還原歷史原貌。” 瀝粉、刷色、包膠……每一道工序都要一絲不苟地完成,才能保証下一道工序的質量。在他向記者講述當年修繕的細節時,不時有經過的游客對他投來充滿敬意的眼神。

在修繕中,李燕肇和同事們嚴格遵循原材料、原工藝、原形制、原結構的“四原”原則,期間,故宮彩畫專家張德才先生主動提供了上一次修繕時的老譜子,彩畫專家王仲杰先生指導了顏料調制的方法,從根源上保証了彩畫圖案、尺寸、顏色的原汁原味。為了保証不走樣,他自己在此基礎上也花費大量精力,專門對故宮彩繪的老譜子做了細致的整理與研究。能參與故宮文物的修繕,這本身就能說明領導對李燕肇的信任和對他能力的認可,但是他卻特別謙虛,“在近一年的修繕過程中,我盡全力把自己的技藝發揮出來,同時也和故宮的古建專家學到了很多東西,這對我來說是很大的收獲,能在故宮修文物是一種榮幸。”

“一旦有所偏差,就可能把歷史文化信息遺失”

1982年,李燕肇初中畢業后,就以學徒工的身份進入到北京市園林古建工程有限公司,喜歡繪畫的他師從彩畫專家馮慶生。“師傅要是還在世的話也百歲有余了。”他的話語間,透著對師傅的思念。

“記得最初學藝時,師傅非常嚴格,手把手從最基礎的刷大色教起。”李燕肇告訴記者,所謂刷大色就是大面積單一著色,要求均勻、流暢,不流不墜,不能透底兒,那時一刷就是一天,而且必須全神貫注,不能有任何閃失,其中的枯燥程度可想而知。

得到過師傅的夸獎,也受到過批評,更多是言傳身教。李燕肇回憶,有一次跟著師傅在陶然亭公園進行修繕,為了省事,他沒有將盛著各種顏料的落子挂在腕子上,而是直接用手拿著顏料盤就上了腳手架,被佔用的手就不能隨時扶著腳手架了,這對於他們的作業來說是有安全隱患的,“師傅看見之后,當時就發脾氣了,把我狠狠訓了一頓,從那以后,就再也不敢偷懶了,現在回想起來,師傅為我的安全是操碎了心”。還有一次,李燕肇正在聚精會神地畫著“流雲兒”,別的師傅看見后就提出了建議,“我隻注意到‘流雲兒’的樣式是否規矩,忽視了靈動感,師傅覺得我畫得有些死板,親自上手示范,提醒我不但要准確畫出紋樣,更應表現出‘流雲兒’特有的氣韻。”

在師傅的指導下,李燕肇精確掌握並堅守傳統古建彩繪技藝,練就了“擦假大理石”等一手絕活。一點一滴的言傳身教,他對師傅既有敬畏,更多是如父子般的深情。后來他也開始帶徒弟,將自己的經驗與心血傳承下去。1998年,二十出頭的江永良拜李燕肇為師,同樣是因為熱愛,他在李燕肇的帶領下,踏入了一方嶄新的天地。

“我對師傅的第一印象就是嚴謹、嚴厲。”江永良回想起李燕肇帶著他參與嵩祝寺修繕時的場景,在初期做畫譜的時候,有一張畫譜與原有紋樣出現了細微差別,原有紋樣的皮條線和岔口線帶有很細微的弧度,不仔細看是很難分辨出來的,江永良卻將它們處理成了直線, 當時一看到畫譜,李燕肇就急了,“師傅說一定要仔細嚴謹,容不得半點馬虎,一旦有所偏差,我們就可能把古人傳承下來的歷史文化信息遺失了,留下錯誤信息,就會對后人造成誤導,這是極不負責的。”江永良常常會默默地看著李燕肇聚精會神地繪制彩畫,久而久之,他也耳濡目染,技藝提高的同時,責任心也越來越強。

“讓文物通過我們的技藝一直活著”

前不久,李燕肇獲評北京市總工會授予的“北京大工匠”榮譽稱號,“這是一份榮譽,更是一份責任。”他的話語中透著平和,“工匠不僅要有高超的技術、強烈的責任心,還要有持續學習的進取心。”李燕肇這樣理解“工匠精神”,不論從事什麼工作,都要有一種執著的精神、鍥而不舍的精神,不能半途而廢,“在聚精會神干一件事的時候,你就是最帥的!”

“我會經常去潘家園、去古舊書店淘各種各門類的書籍,從中能吸收到很多養分,從而讓我知識面更加廣闊。” 已經在這行干了39年的他,至今還笑稱自己只是一名小學生,干一輩子,學一輩子,見得越多,就越覺得自己渺小,越覺得還有很多需要學習和完善之處,正所謂“學然后知不足”。

年輕時,李燕肇那股學習的勁頭就很足。那時家住萬壽寺的他,下班后經常騎著自行車去宣武門中國書畫研究社,系統學習了山水、人物、花鳥等國畫技法和理論知識。有一次趕上暴雨,被澆了個落湯雞,當晚回去就發燒了,但是他卻不覺得苦,“因為熱愛嘛。”他坦言,正是由於這份熱愛,才“越陷越深”,為日后的堅持提供了動力。

如今,他也將成立自己的大工匠工作室,“雖然到了快退休的年紀,但是我還是想繼續干下去、學下去,跟著更多年輕人一起成長,把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貴遺產保護好、傳承好,讓文物通過我們的技藝一直活著!”站在故宮太和殿前的中軸線旁,他環顧著自己用畫筆和初心守護的這些文物,仿佛覺得它們更多了一絲靈氣,活靈活現地持續散發著魅力。 

(責編:孟竹、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