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将公共艺术引入城市空间

人民网北京9月22日电 (记者李博)9月21日,2023首都公共艺术汇报展在四个展场同期开幕。为助推首都文化繁荣与高质量发展,本届汇报展特别成立首都公共艺术展专家库。据悉,展览将持续至11月30日,对公众免费开放。
本届展览按照“城市的展场,空间的艺术”策展理念,甄选具有典型代表性的首都“四个中心”承载空间,以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首都公共艺术创作基地作为主展场,在东城区史家胡同博物馆、朝阳区CBD公共空间、海淀区北京卫星制造厂科技园设立三个分展场,选取52位艺术家59件雕塑立体小样、版画、艺术装置、多媒体艺术等作品展出,探讨公共艺术如何塑造城市人文、活力与创造性,展现首都城市规划建设成果。
展览以“空间的能量”为主题,分为“传统·势能”“当下·光能”“未来·动能”三个单元。主展场首都公共艺术创作基地汇聚40件作品,展示优秀艺术成就。在史家胡同博物馆,用传承中国文化内核的艺术元素塑造人文北京;在CBD公共空间,借助互动装置、声光电艺术营造活力北京;在北京卫星制造厂科技园,用影像艺术激发观众想象打造创意北京。
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党组书记、主任、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张维表示,城市内涵式发展需要用文化艺术手段激活城市空间,用公共艺术赋能多元空间是首都规划的创新实践。今后将积极探索公共艺术可持续发展模式,更广泛、更有效发挥公共艺术对城市品质提升作用,以公共艺术讴歌时代、塑造城市特色风貌,助推北京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通州区副区长卢庆雷表示,过去的一年,首都公共艺术创作基地开展了丰富的文化艺术活动,为建设城市副中心公众文化中心、打造首都公共艺术新高地贡献力量。城市副中心将公共艺术要素纳入城市规划中,为公共艺术搭建落地平台,做好配套服务,全面提振城市人文精神,塑造城市形象,打造城市名片。
本届汇报展总策展人、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总规划师、市规划院院长石晓冬表示,本次展览将公共艺术引入更多首都城市空间,塑造以公共艺术为触媒的首都城乡规划品牌活动,带动更多部门、机构和市民关注城市发展、关心空间品质。接下来将进一步统筹谋划,凝聚社会各界力量,探索公共艺术助力首都城乡规划与实施的路径,让空间与艺术的互促共融为首都城市发展释放更多正能量。
展览开幕当日,还举行了以“公共艺术的边界与拓展”为主题的艺术沙龙和以“艺术为空间赋能”为主题的学术论坛,专家学者围绕公共艺术与城市美学、公共艺术的跨学科发展、公共艺术立法、不同城市空间的公共艺术实践等话题,探讨首都公共艺术发展的具体路径。
新闻链接:
展览日期:9月21日至11月30日
开馆时间:10:00—17:00(周一及法定节假日闭馆)
主展场:首都公共艺术创作基地1号楼一层、6号楼(北京市通州区滨河南路126号)
“传统·势能”分展场:史家胡同博物馆(东城区)
“当下·光能”分展场:CBD公共空间(朝阳区)
“未来·动能”分展场:北京卫星制造厂科技园(海淀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