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在全国率先形成AI大模型集聚区 已发布主模型35个

人民网北京7月18日电 (记者董兆瑞)7月17日,“北京市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海淀区专场召开。海淀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区政府新闻发言人林剑华介绍,海淀区已集聚约50家大模型企业、高校院所和科研机构,共发布主模型35个,其中企业发布30个,在全国率先形成AI大模型集聚区。
“海淀区作为全国人工智能发展高地,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和先发优势。”林剑华介绍,海淀区拥有一批顶尖科学家和产业领军人才,人工智能学者总数3000余人,占全市的五分之四、全国的五分之一。围绕人工智能基础软硬件设施、关键核心技术、行业应用等环节进行全产业链布局,目前已集聚企业近千家,占全市的三分之二、全国的六分之一。
在大模型方面,海淀区的科研机构和企业也走在全国前列,其中智源研究院在语言、视觉、多模态等基础大模型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发布“悟道3.0”系列大模型,百度、第四范式等头部企业发布“文心一言”“式说”等自主创新成果。海淀区已集聚约50家大模型企业、高校院所和科研机构,共发布主模型35个,其中企业发布30个,在全国率先形成AI大模型集聚区。
为充分发挥中关村科学城人工智能产业优势,进一步促进通用人工智能引领发展,海淀区政府印发实施了《关于加快中关村科学城人工智能大模型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政策聚焦大模型研发所需的人工智能芯片、高效数据处理及模型构建、训练、调优对齐、推理部署、应用等全流程底层关键核心技术,通过揭榜挂帅等形式给予最高1000万元资金支持,促进企业或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协同攻关。
聚焦大模型研发所面临的算力资源短缺、成本高昂等问题,一方面建设北京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提供开放算力服务,支撑研发创新;另一方面支持企业整合算力资源,同时鼓励基于国产算力开展研发,对技术创新性强、应用生态丰富的大模型,给予最高1000万元算力补贴,对于持续更新迭代、技术创新性强的通用大模型可连续支持两年。
此外,海淀区还推动大模型赋能实体经济,加快产业重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鼓励各类主体为大模型提供应用场景,推动包括但不限于金融、医疗、城市管理、消费等各垂直领域示范应用,打造标杆应用场景,最高给予500万元资金奖励。
“海淀区将深入落实中央和北京市关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战略部署,强化区级政策和资源保障,充分发挥优势,与广大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同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在自主可控、安全可靠、赋能实体经济等方面取得更大发展。”林剑华说。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