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频道>>本网特稿

北京市政协委员郭磊:"演艺之都"建设要让观众天天有戏看、年年有期待

2023年01月18日10:52 | 来源:人民网-北京频道
小字号

北京市政协委员郭磊。人民网 尹星云摄

人民网北京1月18日电 (尹星云)“应该让观众天天有戏看、年年有期待!”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舞蹈学院院长郭磊就北京打造“演艺之都”说出了自己的期许。今年的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着力打造“演艺之都”,推进“大戏看北京”,精心组织创作一批文化精品。

北京打造“演艺之都”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北京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还汇集了全国乃至世界顶级的文艺团体,这里众多的艺术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也有较完备的体系,群众对文化艺术的热爱及参与程度也非常高,这些都是很多城市为之羡慕的优势资源。”他说。

郭磊表示,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此前已树立“大戏看北京”品牌,推出了一批特色鲜明的文艺作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打造“演艺之都”是非常值得令人期待的。“演艺之都”建设的内在支撑是什么?他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与建议。

“作品永远是支撑演艺繁荣的内在实质,也是打造‘演艺之都’的首要任务,不仅要有量,更要有质。”他说,高品质的作品要经过市场和观众的检验,只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才能“立”得住,《红色娘子军》《茶馆》《天鹅湖》等中外作品就是很好的例子,“伦敦西区每天几乎有上百场演出,音乐剧《猫》、《歌剧魅影》演出了三十余年,除了成功的运营方式之外,更核心是要靠质量‘站’在那里。我们现在作品数量上去了,更应在质量上精心打磨,这也要求创作者要有深厚的文化积累、要懂市场和观众的需求。”

他认为,建立创作精品的机制也尤为重要,一部精品需要长期的创作、酝酿、打磨过程,这背后一定需要有一整套遵循艺术规律的机制来保驾护航。“人才培养、演出场所等软硬件都要进行配套、发展、整合,才能发挥更大价值。”

好作品除了形式与内容,更要有人才。“观众都喜欢看腕儿、角儿,就是这个道理。”郭磊介绍,北京舞蹈学院在探索人才培养方面一直没有停步,比如青年舞团的建立,不仅汇聚了一大批青年舞蹈家,同时还推出了《舞动经典》《唱支山歌给党听》《杨家岭的春天》等反响强烈的舞台作品,这其中有大量在校生的参与、实践,在“老带新”中,学生快速成长。其他艺术院校也有类似的成功经验。这些都是人才培养方面值得总结、继续发展的实例。

演出场所的集聚效应也很重要。“众所周知,北京在科技方面的发展上,中关村的集聚效应功不可没,我们在‘演艺之都’打造上也要有集聚效应。”他说,纽约有百老汇,伦敦有西区,北京也应有自己呈规模特色的演艺区域,北京的剧场资源非常丰富,应该统筹、集中起来,更明确、有序地进行规划,“比如在现有基础上发展音乐剧、舞蹈等不同主题的剧场集群等,我注意到,首钢在冬奥之后更受瞩目,这里有大量的场地资源,利用开发空间很大,值得关注。”

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同时又是舞蹈院校的管理者,郭磊一直在思考、推动舞蹈艺术发展。他建议,北京应该有自己的舞蹈艺术节,英国有爱丁堡艺术节,罗马尼亚有锡比乌国际戏剧节,美国也有美国舞蹈节,对增强国际影响力、塑造城市品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这方面我们应该有所考虑,毕竟舞蹈艺术对北京打造‘演艺之都’无疑会起到更积极的作用。”

“演艺之都”的打造,观众的感受是重要的参照。“郭磊表示,观众天天有好戏看还不够,一定也是年年有期盼的,‘演艺之都’能否持续有亮点、创新、惊喜来满足观众的需求,这是我们需要实践、努力的。”

(责编:孟竹、高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