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频道

记者探访北京朝阳医院:扩容收治能力 全力保障急危重症患者救治

2022年12月28日10:11 | 来源:人民网-北京频道
小字号

人民网北京12月28日电 (董兆瑞)记者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了解到,近两周该院急诊医学科持续高位运行。为了满足近期患者就医用药需求,北京朝阳医院多措并举,动员全院力量救治患者,全力保障急危重症患者救治。目前,医院急诊抢救室病床已从原来的16张增加到了70张。

尽最大力量收治急危重症患者

“以前每天急诊内科的病人大概约100多人,现在每天患者激增至450到550人,其中以老年人、合并基础病的危重症患者为主,病情较为严重。”北京朝阳医院党委委员、急诊科副主任梅雪说,“对于急危重症患者,我们尽最大力量收治,做到能收尽收。”

北京朝阳医院全力保障急危重症患者救治。人民网 董兆瑞摄

梅雪介绍,急诊抢救室原有固定床位16张,但每日抢救的患者有近100人,持续留下来的抢救患者也有60人左右。为此,医院尽最大努力扩充床位,目前抢救室床位已增加到70张。“我们还在不断想办法,尽量扩容我们的收治能力。”

北京朝阳医院门诊办公室副主任张玉华介绍,北京朝阳医院成立了工作专班,每日调度急诊和发热的重症患者收治情况,通过在院内建立重症病区、建立亚ICU单元、畅通医院-医联体间的转诊等一系列措施等,扩容医院的整体收治能力,尽最大力量收治急危重症患者,缓解急诊和发热门诊的压力,加快重症患者的周转。

分级诊疗 优先救治危急重症患者

记者在北京朝阳医院看到,为了保障急危重症患者尽早得到救治,急诊医学科严格执行分级诊疗,共分为四个级别,其中一级为濒危,四级为非急症。患者到院后,需经接诊医护人员评估,其中病情危重、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患者将第一时间送入抢救室开展相应治疗,而生命体征相对平稳的患者会在医护人员的引导下排队候诊。

“实行分级诊疗,不按患者先来后到顺序救治,因此,对于生命体征平稳的患者有可能因后来的危重症患者而延后就诊,就诊时有可能面临长时间的等待,请广大市民予以理解。”张玉华说。

北京朝阳医院全力保障急危重症患者救治。人民网 董兆瑞摄

随着近期到院患者增加,医院急诊处于高位运行状态。针对这一情况,北京朝阳医院进一步加强急诊科医护力量,加快急诊资源的周转。张玉华告诉记者:“目前急诊医学科全体医护人员均在超负荷工作,所有医护人员本着轻伤不下火线的理念,坚守在岗位上。医院也从各个专科抽调有经验的内科医生支援急诊。”

据了解,为缩短患者的等候时间,急诊内科诊室已从3个增加到6个。同时,针对急诊科转运床吃紧的问题,张玉华介绍,12月22日上午,朝阳区卫健委紧急协调的3张转运床、20张折叠床投入使用。北京朝阳医院也紧急协调为常营院区购置的10张转运床调运至院本部使用。

组建15个综合救治病区疏解急诊压力

北京朝阳医院党委常委、副院长、急诊医学科主任郭树彬介绍,自12月15日起,北京朝阳医院依托呼吸、急诊、重症医学科、心血管、神经等专科优势,组建综合救治病区,收治急危重患者,疏解急诊压力。通过整合床位资源、重症监护病房改造、重症理论和实操培训等加强重症资源储备,提高医院重症患者的救治能力,降低病死率。

北京朝阳医院全力保障急危重症患者救治。人民网 董兆瑞摄

“危重患者在医院急诊抢救区和发热门诊感染病房经过一段时间的抢救,生命体征平稳后,对不同情况会有不同的处置。”郭树彬介绍说,其中危重症患者转入医院重症监护病区;重症患者仍需要后期持续医疗救治的,转到院内的新冠重症综合救治病区;对于生命体征平稳的老慢衰患者,尚需要一定的医疗照护,比如氧疗、输液等转到医联体医院进行后续治疗;对于生命体征平稳,可以回家静养的,则可以出院。“通过这些出口,不断地腾出更多的发热感染病区和急诊抢救室等医疗资源,以救治更多的危重患者。”

记者了解到,截至12月26日,北京朝阳医院共开设综合救治病区15个,开放床位数538张,其中危重症监护床位69张,综合救治病区累计收治重症患者527人。

足不出户市民就可按需“云就诊”

为切实满足新冠患者居家康复期间的就医需求,记者了解到,北京朝阳医院不断升级完善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功能,于12月12日开通“新冠感染在线问诊”服务。患者下载“朝阳健康云”APP,登录后点击首页“新冠问诊页面”,即可预约在线问诊,实现与医生线上无障碍沟通。

北京朝阳医院开通“新冠感染在线问诊”服务。人民网 董兆瑞摄

为满足患者的不同需求,北京朝阳医院先期组织呼吸科、胸外科、中医科、肿瘤科、产科、生殖中心6个科室为患者提供线上诊疗服务。患者可以根据自身症状、是否有基础疾病等情况选择合适的问诊科室和医生。同时,为保障群众用药需求,医院还加大药品供应,网上就医购药更方便,相关药物也纳入医保报销,同时支持药品快递到家服务。

北京朝阳医院信息中心副主任韦力表示,加强互联网线上诊疗服务最大程度释放了时间和空间对特定诊疗活动的限制,从而实现医疗服务供给量的增加。患者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电脑就可以“云就诊”,有效缓解了线下医疗服务的压力。新冠首诊服务上线后,单日在线问诊服务量较往常增长4倍。

(责编:董兆瑞、高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