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频道>>十六区动态

北京东城:延续城市记忆 让文物“活起来”

池梦蕊
2022年08月10日13:34 | 来源:人民网-北京频道
小字号

优雅婉转的舞蹈表演、余音绕梁的京剧唱段……坐在位于东城区三里河畔芦草园青云胡同的颜料会馆内,一出出大戏轮番上演。而这只是东城区文物活化利用的一个小切口。

近年来,东城区围绕“文化强区”战略,发挥“崇文争先”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守正创新,全力推进“十四五”规划落实,有序实施中轴线申遗保护三年行动计划,利用科技手段给文物做“体检”,完成18处文物修缮,形成智珠寺、曹雪芹故居等一批文物活化利用示范标杆,前门三里河重现“水穿街巷”历史景观,文物保护修缮与活化利用工作齐头并进。

曹雪芹故居纪念馆历时20余年完成文物复建

7月29日,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崇外大街磁器口东北角的曹雪芹故居纪念馆(原广内大街207号院,史料记载的蒜市口十七间半)隆重开馆,这里是研究曹雪芹和红楼梦文化新的里程碑,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桩大事,是文物活化利用的生动案例。

1999年修建两广大街,207号院位于规划红线内,道路建设与文物保护发生矛盾。2000年,在充分征求专家学者意见的前提下,经上级部门批复,东城区着手研究曹雪芹故居的复建问题,2004年项目正式名称为“曹雪芹故居纪念馆”,落位崇外大街磁器口十字路口东北角。

2000年至今的22年复建过程中,东城区文物部门一直秉承严谨、科学、扎实的态度,使文物建筑保留其宝贵的历史价值。曹雪芹故居院落占地790平方米,三进房屋,建筑面积约440平方米。复建的“十七间半”是根据拆除时留下的照片,并参考了同时期文献照片以及红学专家的建议,按照清末时的形制进行复建,房顶依旧采用木结构框架,从工艺和原材料都使用清末形制,建设过程中也尽量使用当时拆除的老物件。

2019年1月,曹雪芹故居复建工程正式启动。2020年10月,北京曹雪芹故居纪念馆复建项目落成。日前向公众预约开放,这里交通便利,毗邻二环崇外商圈,将成为中外红学爱好者、市民和游客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体验文物消费新场景的好去处。

前门三里河公园水穿街巷 庭院人家

小桥流水,青砖灰瓦,既有江南水乡的意韵,亦有北京胡同的风情,这里就是前门三里河。

三里河形成于1437年,是护城河的泄洪渠,因河道走向而形成的倾斜街巷胡同肌理和院落保留至今,众多清朝时期的地方会馆和戏楼也聚集在此,成为老城区丰富文化积淀的重要地区。

东城区在改造三里河的过程中,注重文脉传承,强调老城整体保护,依据历史的河道位置和走向,原汁原味还原了自然水系,将京味文化的厚重与水乡的灵秀有机结合,再现了“水穿街巷、庭院人家”的美丽景象。

颜料会馆“会馆有戏” 文润人心

百年会馆,戏韵风雅。历史上前门东区商贾大户云集、梨园名角荟萃、各地会馆众多。位于青云胡同22号的颜料会馆,由山西省颜料、桐油商人建于明代,在历史上就是一处集祭祀与观戏功能为一体的汇聚之所,如今经过多次修缮,成为北京现存为数不多保存下来的晋商会馆之一。

“大戏看北京,好戏在东城”,2021年10月颜料会馆迎来首场演出,成为东城首个“有戏”的会馆。根据旧址建筑和空间特点,颜料会馆量身定制了一批“小而美”“小而精”“小而雅”的“会馆有戏”系列演出节目,汇聚了北京演艺集团各院团的优秀中青年力量,以民乐为主,融合京剧、舞蹈、器乐演奏等演出形式,对传统经典进行全新诠释,定期为市民朋友带来惠民演出。如今,到会馆观戏已逐渐成为一种全新的时尚风潮。

今年7月,东城区发布《关于进一步焕发东城区会馆文化活力的若干措施》,提出努力将会馆打造为历史文化精华展示馆、多元文化交融共生馆、创意文化集聚示范馆、文化消费潮流引领馆、中外文明交流互鉴馆,让历史文脉与时代新风交相辉映,既激活百年会馆资源,又丰盈百姓精神生活。

沿前门三里河漫步,感受“老胡同现代生活”;到颜料会馆观赏“会馆有戏”演出,体验百年会馆焕彩重生。在东城,古都文明与现代文化交相辉映,不断书写着文物活化利用的新篇章。

(责编:鲍聪颖、高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