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跨越14年见证荣耀 “双奥之城”一起向未来
3月13日晚,伴着《雪花》动人的旋律,“大雪花”造型的北京冬残奥会主火炬缓缓熄灭,见证“双奥荣耀”的“鸟巢”,以温情和激情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画上圆满句号。
从2008到2022,从梦圆奥林匹克到再度携手,从“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到“一起向未来”,跨越14年,北京圆满成为世界上首座“双奥之城”。
历史选择了中国,时代造就了“双奥之城”,奥林匹克精神的传承丰富了北京的城市底色。从夏奥到冬奥,北京用奋斗与超越续写出新的传奇。
筹办做“简”法 打造奥运遗产传承新标杆
“首钢滑雪大跳台是我滑过的最好的场地!”这个让许多选手点赞的场馆是冬奥历史上滑雪大跳台项目首个永久保存的竞赛场馆。一改被拆除的“国际惯例”,这背后有笔“经济账”。未来,这里将变身体育主题公园和创意园区,为大众服务,不仅让冬奥遗产“活起来”,还要“火起来”。
事实上,北京2022年冬奥会筹办的过程中坚持做“简”法,勤俭节约,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最大程度减少浪费。不搞大规模建设,充分利用2008年奥运场馆,既要满足赛会要求,又着眼赛后利用,真正做到简约而不简单。
“国家体育场‘鸟巢’成为唯一举办‘双奥’开幕式和闭幕式的场馆,充分彰显了北京冬奥会可持续发展理念。”北京2008年奥运会国家体育场“鸟巢”工程设计主持人李兴钢说。
北京2022年冬奥会延庆赛区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北京城建集团供图
北京2022年冬奥会,李兴钢担任延庆赛区总规划师和总设计师。“很多雪上项目都很小众,对于这些场馆,如果赛后再去想如何可持续利用就晚了。”李兴钢说,延庆赛区的赛后利用规划和设计首先要具备服务全民健身的功能,在非雪季还要考虑多种经营方式。比如,山地场馆可以规划开发滑草、徒步、攀岩、山地自行车等山地户外项目;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可以继续举办国际高水平赛事,并对公众开放,在非雪季还可开发旅游观光等项目。
“水立方”变身“冰立方”。北京市重大项目办供图
同样遵循“‘简’法”理念,北京赛区大部分场馆,都是在现有场馆基础上改造而成,如“冰立方”就是“水立方”创造性变身而来。国家游泳中心冰壶赛场(冰立方)设计总负责人郑方与“水立方”同事一起组建科研团队,采用钢框架结构+预制砼板作为场地基层,“水立方”实现“水冰转换”,中国方案获得成功。
2008年奥运会时,郑方主持设计了两个临时场馆:曲棍球场和射箭场。冬奥会来了,曲棍球场和射箭场场地被再利用,“变身”国家速滑馆。
郑方表示,奥运场馆设计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2008年时的理念重视打造地标建筑,如今考虑更多的是面向未来的可持续策略,表达对环境和未来的关注。”郑方说,国家速滑馆之所以采用全冰面设计,就是充分考虑赛后利用,为适应多种需求的群众性健身提供硬件支撑。在满足赛时、赛后使用功能的前提下,为节省成本,国家速滑馆的平面轮廓和空间体积都被控制在最小、最紧凑的程度。
筑牢安全墙 用精心举措换来安心体验
“在北京,我觉得超级安全。”“每天的核酸检测很方便,不到10秒就能做完,这一切让我感觉非常安全,整个防疫都做得特别到位。”北京2022年冬奥会期间,不断有运动员为防疫政策点赞,他们的感受可以概括为一个词:安全。
面对疫情防控,保障冬奥会参赛人员的健康安全成为重中之重。既要确保冬奥工程建设安全,又要保障赛事组织运行安全,还要最大限度降低疫情风险。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严格执行《防疫手册》,采取严格的闭环管理政策,彰显了“以人为本”理念。
“对于疫情防控,怎么重视都不为过。”这是首旅工作人员李师傅总挂在嘴边的话。首旅酒店集团及北京饭店承担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嘉宾服务,李师傅表示,在日常要全面做好消杀、健康监测等工作。团队针对开幕式当天服务保障任务,进行了多次推演和踏勘,制定了严格的防疫规则,最终圆满完成了任务。
北京2022年冬奥会还充分借助科技力量助力疫情防控。冬奥会期间,各大场馆入口、运动员通道、电梯间、餐厅等均布置感应式消毒装置,伸手即可进行手部消毒,专业消杀人员定期对场馆各个角落开展环境样本采集和消杀,数字人民币也在冬奥场景应用,多措并举筑牢疫情防控墙,保障了赛会和社会面安全平稳运行。
北京冬奥组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由于将闭环内传播风险控制在了最低水平,阻断了疫情向社会面“外溢”,在有观众观赛情况下实现了“零感染”。
北京冬奥会出色的防疫工作得到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高度赞扬。巴赫表示,北京冬奥会期间,闭环内核酸检测阳性率仅为0.01%,这意味着“冬奥会闭环是最安全的地方之一,我们所有人在闭环内都生活得非常安全舒适”。
冬奥场馆的安全运行也事关重大。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位于北京延庆区小海陀山南麓区域,山体海拔高、地形起伏大、滑雪赛道落差大、没有任何经验可循。北京城建集团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项目经理张洁率领团队历时1277天建设,完成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项目施工。
场馆进入保障期,张洁和团队也迅速转换角色,精益求精做好运维保障。北京城建集团成立了冬奥高山滑雪赛事保障青年突击队,他们每天巡视路线、点位,发现问题立即处置维修,确保系统安全运转。“我们要时刻紧绷安全这根弦,以优质服务和高效保障为冬奥会成功举办保驾护航。”张洁说。
正是在如此安全的环境里,全球运动健儿用他们精彩的表现,为世界奉上了一场冰雪盛宴。
实现“碳中和” 铸就绿色低碳办奥里程碑
如果用一种颜色来形容北京2022年冬奥会,那一定是绿色。2月4日,当奥运之火再次照亮“鸟巢”时,“微火”代替了熊熊“大火”,在向世界讲述低碳、环保的理念。“小小的火炬轻轻地插入主火炬台”,这直接、简单的动作,是绿色办奥最生动的注脚,那一抹烛光微火,将未来点亮。
北京冬奥会已成为世界上首个“碳中和”的奥运会:充分改造利用“鸟巢”、“水立方”、五棵松等原有奥运场馆;新增场地从设计源头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国家速滑馆“冰丝带”等场馆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系统制冰,碳排放趋近于零……从申办到筹办,再到如今的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始终坚持低碳、可持续的原则,绿色成为最美的底色。
生生不息的奥运之火再次与北京“相逢”,却不带来一克二氧化碳。这是因为,北京冬奥会火炬“飞扬”一改由“丙烷+丁烷”作为燃料的惯例,而创新采用了最清洁环保的氢燃料,燃烧时只产生水,真正实现了“0排放”,这是百年奥运史上的首次。
服务于延庆赛区的氢燃料电池车。福田汽车供图
实现“碳中和”,氢能功不可没。在延庆赛区,212辆“0排放”的氢燃料大巴车穿梭于场馆之间,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种“终极环保车”每行驶百公里就可减少排放约57.86公斤的二氧化碳。
事实上,北京的冬夏两届奥运会都与氢能和氢燃料电池汽车结下深厚“氢”缘。北京市经信局汽车交通处副处长吴志全说:“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有3辆氢燃料电池车投入运行,开启了‘从0到1’的示范;而14年后的北京冬奥会,三大赛区共计投入816辆氢燃料电池车作为主运力开展运营服务,实现了‘从1到100’的规模化应用和产业化突破,也成为迄今为止在重大国际赛事中投入规模最大的一次。”
汽车实现了“0”排放,而驱动汽车的氢气也实现了绿色生产。利用由光伏、风能等所产生的“绿电”制取氢气,这个过程也不产生任何污染,实现了“绿电制绿氢”。不仅如此,在北京冬奥会上,三大赛区的26个场馆也首次实现了100%“绿电”供应。
这些“绿电”从哪来?老话说,“张北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现如今,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将张北的风转化为清洁电力,输向北京、延庆、张家口,这些电力不仅点亮了一座座奥运场馆,也点亮了北京的万家灯火,为“双奥之城”留下了丰厚的绿色遗产。
北京2022年冬奥会践行“绿色办奥”的成果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肯定。“北京冬奥会将成为‘最绿色’的奥运会。”国际奥委会北京冬奥会协调委员会主席小萨马兰奇如此评价。
智慧创未来 科技为笔绘就冬奥新图景
北京筹办冬奥之路,是一条科技创新之路。回首本届冬奥会、冬残奥会开闭幕式便可窥见一斑:“黄河之水从天而降”营造唯美意境、晶莹剔透的冰五环“破冰”而出、红丝带从四面八方飘入鸟巢联结而成中国结……实时捕捉、裸眼3D、增强现实等技术让开闭幕式不再重现声势浩大、人海战术的节目,而是通过科技赋能展现了中国人的浪漫、自信与开放的新形象。
奥林匹克转播服务公司曾表示:“北京冬奥会已成为迄今全球收视率最高的一届冬奥会,在转播时长、技术、内容制作方式等多方面都书写了新纪录。”在这背后,是中国技术、中国标准的新高度。
布设在北京街头的8K超高清户外大屏。人民网 董兆瑞摄
“本届冬奥会让北京领先的8K超高清技术展现在世界面前。”超高清视频(北京)制作技术协同中心副总经理杨剑介绍,由该中心自主设计、集成建造的全球首台5G+8K全业务转播车首次开进了冬奥赛场,这也是全球最先进的8K转播车之一。
在8K超高清转播下,观众可以身临其境般感受更真实的赛场对抗,特写镜头下运动员的汗珠、头发丝都可以看得十分清晰。本届冬奥会成为全球首次规模化使用8K技术直播的体育赛事,也成为奥运会历史上首次使用8K技术进行开幕式直播的体育赛事,这让世界惊艳。
在五棵松体育中心,60个采用5G+8K技术的相机呈180度吊装在竞赛馆内环形屏下方,对比赛进行全面拍摄,记录下每一个精彩瞬间。在这里观赛,观众坐着不动就能实现“视角自由”,动动手指便可通过手机全方位感受比赛的激烈。
这便是“科技冬奥”项目之一——多维度观赛体验和VR直播技术。有了这项技术,观众可以通过手机、VR头盔和电视大屏实现自由视角和VR直播观看,突破了传统固定视角和被动式观赛,实现用户自主交互式观赛体验。
北京向世界呈现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离不开强大科技实力的支撑。竞技场上,“最快的冰”催生了全新的世界纪录,让运动员尽情感受速度与激情;在冬奥村里,智能化的服务设施获运动员频频点赞;在主媒体中心,“智慧餐厅”也迅速“出圈”,让不少外媒直呼“像科幻电影”……“科技冬奥”彰显着“双奥之城”的全新形象。
从“梦幻五环”到“冰雪五环”,从“无与伦比”的夏奥会,到“真正无与伦比”的冬奥会,北京向世界兑现了承诺,在奥运历史上铸刻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留下了丰硕的物质和精神遗产。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虽然落幕了,但冰雪之约的背后,一幅惠及长远的画卷已铺展开来。
“双奥之城”,一起向未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