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遇上“北京蓝”:北京市空气质量全面达标是怎么实现的
雪后初晴的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雪游龙”。本报记者 和冠欣摄
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滑雪运动员腾空翻转的背景是北京碧蓝的天空,“冬奥蓝”被中外运动员发布到社交媒体上,成了冬奥会最美的风景。“APEC蓝”“冬奥蓝”……大气治理的环境效益一次次释放。
2021年,北京空气质量首次全面达标!为实现这个目标,二十多年来北京市花大力气治理大气污染,2013年至2021年更是开启了“加速度”。
从“大干快上”的工程减排到“绣花般”精细的管理减排,从北京市“单打独斗”到京津冀及周边省市联防联控,从恨不得一周一次的重污染过程到夏秋季重污染消失,从PM2.5年均浓度89.5微克/立方米到33微克/立方米……9年间,北京的大气污染治理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被纳入了联合国环境署的“实践案例”,形成备受称赞的“北京方案”。
高井热电厂完成改造。
1.根治“燃煤之疾”
北京,曾是世界上燃煤消费最多的首都,燃煤消费一度占全市能源消费的75%。上世纪90年代,家家户户取暖、做饭都烧煤,煤烟从遍布大街小巷的低矮烟囱排放出去,弥漫在空气中,成为那个时代挥之不去的城市记忆。
煤炭燃烧排放大量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是世界公认的大气严重污染的重要原因。早在1998年,北京就开启了治理之路。关停退出污染企业、改造清洁能源、治理散煤等工作持续推进,逐步构建了以电力和天然气为主、地热能和太阳能为辅的清洁能源体系。
2015年3月19日11时15分,当具有近百年历史的石景山热电厂最后一组燃煤机组彻底熄火之后,长达半分钟的汽笛响彻整个厂区。“有许多员工眼含热泪在厂区照相留念,但我们知道这是势在必行的一步。”石景山热电厂职工刘鹏说。
自2014年开始,北京市陆续关停了四大燃煤电厂,比原计划提前两年完成的四大燃气热电中心投入使用。有媒体报道称,北京因此减少920万吨燃煤消费,占北京全市压减燃煤目标的70%左右,相当于3.5个首钢搬迁减少的燃煤量。
为减少燃气锅炉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氮氧化物,2015年7月,北京市出台了全国最严格的燃气锅炉氮氧化合物排放标准。利用两年时间,完成了全市上万台燃气锅炉的低氮改造工程。放眼世界,还从未有过一个城市像北京这样,在如此短的时间、如此大的范围内压减燃煤。
与此同时,最难的“散煤”治理也进入大提速阶段。在完成了西城区、东城区等核心区居民的煤改清洁能源之后,改造的范围逐步奔向了远郊区。
2016年夏天,随着电网改造的推进,密云区溪翁庄镇东智北村村民不用再买煤烧煤了。
“过去一到秋天,院子里就堆满了煤炭、木柴,冬天炉子一点起来,黑烟缭绕,每天掏炉灰、倒炉渣,连鼻孔里都是黑的。”村民徐德晨回忆。不再烧煤的日子干净而温暖。“现在屋里特暖和,平均温度能达到二十二三摄氏度,以前烧煤最多也只有十六七摄氏度。”徐德晨说。
2016年至2018年3年间,北京市完成了城镇和农村地区共2000余个村、76.2万户“煤改电”“煤改气”和相关配套电网、气网改造建设工作,工程量是2003年至2015年13年实施“煤改电”总和的2倍。2015年核心区率先实现“无煤化”后,2018年基本实现全市平原地区“无煤化”。目前,改造范围已经从平原扩展到了山区。据统计,北京已累计完成130余万户居民“煤改清洁能源”。
经过二十多年的“无煤化”治理,北京市在能源消费总量刚性增长的情况下,燃煤消费量从2005年的峰值3060万吨降至2019年的300万吨以内,2020年煤炭消费量占全市能源消费比重大幅降至1.5%。二氧化硫年均浓度自1998年到2019年,降幅达到了97%(1998年120微克/立方米降至2019年4微克/立方米),北京市已经基本解决了燃煤污染的问题。
2.“重点关注”重型柴油车
与世界上人口密集的都市一样,移动源是北京污染来源大户。
从北京2014年发布的第一轮PM2.5源解析开始,移动源就一直在本地污染源中位居榜首,在2018年和2021年的两轮结果中,随着燃煤污染退出历史舞台,移动源污染的比例更是超过了40%。特别是重型柴油车,一辆柴油大货车排放的污染物相当于200辆小客车的排放总和,而每天进入北京的柴油大货车约20万辆。
北京一直努力寻找着破解柴油大货车污染的方法。
从2013年北京全面治理PM2.5以来,针对移动源,北京“严标准、促淘汰、强监管”,加上交通管控约束、经济政策鼓励等措施,逐步形成了“车、油、路”一体化的北京机动车排放控制体系。其中,北京构建了国内最严机动车污染防治体系,不断在全国率先提升机动车排放标准和油品标准;疏堵结合,提倡使用新能源汽车,并加快配套设施建设;严格监管机动车污染排放,首创“环保检测、公安处罚”执法模式,紧盯进京口和市内重点道路点位,严把高排车入口关。
北京市的各个出入口,都有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总队执法人员的身影。执法人员陈晶去年在严查重型柴油车时,还破了一桩“谜案”。
去年4月,一辆重型柴油车到某检测场进行车辆排放复检,检验通过了,但依然引起了注意,“在和初检视频比对时,我们发现车辆的轮毂尺寸、车辆尿素罐颜色、车身划痕等都明显发生了变化,存在替车检验的嫌疑。”陈晶说。
执法人员立即赶往检测场,又到车辆所属的某物流公司调查。很不巧,当天这辆车外出跑运输了,通过调取车辆GPS记录仪信息发现,这辆车在复检当天根本没有活动轨迹!
为了寻找替检的“枪手车”,陈晶他们找来该企业40多辆同品牌车的检测记录挨个排查,终于锁定了“枪手车”,而它正好在当天同一时间段出现在了检测场。面对“如山铁证”,检验员和检测场负责人终于承认了违规事实。这家检测场也因“出具虚假检验报告”最终被罚30万元,涉案的用车大户也因违规而受到行政处罚。
这次破获的“谜案”只是全市生态环境执法人员日常工作的缩影。仅在2021年,全市人工监督抽测的重型柴油车数量就达到200余万辆次,检出排放超标车10余万辆次。同时,还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涉及大气、水、土、生态、固废等11个方面的60项具体任务,全年查处环境违法问题1万余起。
京津冀等区域还建立了超标车“黑名单”数据库,只要排放检测不合格,走到哪里都会被“亮红灯”;另外,通过重型柴油车在线监控平台,对11.7万辆车实现排放状况和运行情况实时监控。同时,六环以内从2017年9月开始就成为了载货汽车的低排放区,柴油货车的行驶面临诸多限制。而对于大宗货物,北京则大力推进运输“公转铁”,以减少过境重型柴油车的污染排放。
3.扬尘治理“以克论净”
扬尘可以代表一个城市的干净指数。北京市的大气治理进入管理减排阶段后,扬尘治理就用上了“绣花”功夫。
“对我而言,鞋底不带土、车身少落尘、走路不迷眼、扬尘不扰民,就是追求的目标。”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土壤生态环境处副处长王爱平说,这个目标听起来简单,却需要精细化管理才能实现。
北京扬尘源的特点是量大、点多、面广、类型复杂,不是一个或者几个部门就能管好的。概括起来有三句话:系统治理是基础,科学监测是手段,精细治理是良方。
在北京2018年发布的第二轮PM2.5源解析结果中,扬尘污染在本地排放中的占比升至16%,仅次于移动源。扬尘污染在北京一般有三大来源,施工扬尘、道路扬尘和裸地扬尘。要想解决扬尘问题,要落实到“最后一公里”。
近年来,王爱平有一个习惯,经常在春季工地土石方施工较多的时节提早一个小时出门上班,沿途扫上一辆共享单车,随机去查看各类工地,“赶早看工地是因为渣土车一般在夜间运送渣土,如果渣土车清洗及苫盖不到位,驶出工地就会在工地出口造成遗撒,早高峰期间大量社会车辆就会携带工地出口的渣土,形成严重的道路扬尘。”让王爱平比较欣慰的是,他沿途查看的大部分工地工作都很到位。
近年来,全市各区在应对扬尘污染问题上都因地制宜拿出了不少妙招,甚至用“以克论净”来看治理效果。东西城用上了迷你“吸尘器”,胡同里犄角旮旯的尘土,都可以一扫而光,甚至连屋顶上的积尘都定期清扫,不留死角;大兴区打造了一套扬尘“立体化”地图,通过三套系统,结合车载物联系统及大数据整合,实现地面扬尘、地表扰动扬尘、低空扬尘的立体化监测……在扬尘管理上,全市各区恨不得形成了“一区一经验”。
目前,全市已经搭建了统一的施工扬尘视频监管平台,粗颗粒物(TSP)监测网络覆盖各街乡镇,卫星遥感定期巡查裸地,通过多项监测手段全方位反映“三尘”管理情况,成为指导扬尘管理的有益补充。
2021年,北京的降尘量降至4.1吨/平方公里·月(扣除沙尘),全市粗颗粒物(TSP)浓度同比下降9.2%,道路尘负荷同比下降10.2%,为年度空气质量达标起到积极作用。王爱平说,“大家都觉得北京很干净,这就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西红门开展尾气监测。
4.VOCs和PM2.5治理的“双向奔赴”
如今走进新华印刷车间,很难再闻到当年那种有点刺鼻的油墨味儿了。
“现在都是大豆油墨,非常环保。2020年的时候,我们把清洗剂里的VOCs(挥发性有机物)含量已经降低到了10%左右,加上之前对源头、末端的各种升级改造治理,VOCs的排放量大为减少。”新华印刷副总经理赵树文说。
新华印刷是北京市第一批进行VOCs治理的企业。2014年,新华印刷投资50多万元上了一套活性炭吸附的VOCs治理设备,这也是整个开发区印刷企业的第一套VOCs治理设备。
“酒精润版液和洗车水,这两种物质的VOCs排放量最大。”赵树文表示,新华印刷当年排放的VOCs达到75.6吨。要想减排VOCs,需走源头替代和末端治理等路线。
2016年,新华印刷启动了源头替代工程,启用免酒精润版液,使VOCs产生量降低了20多吨,2017年又彻底淘汰了酒精。2017年7月,新华印刷又投资了近200万元对末端治理设备进行了升级改造,变成活性炭吸附加催化燃烧,这样一来,去除效率达到了90%左右。
根据北京市VOCs排放清单显示,VOCs的来源是动态变化的。目前,工业源、城市面源、移动源和居民生活源皆占一定比重,但从发展趋势来看,城市面源和居民生活源所占比重将会逐年增大。
从2013年以来,针对印刷、汽修、家具制造等VOCs排放量较大的行业,北京进行了VOCs的专项治理。在2018年北京公布的PM2.5源解析结果中,工业源的污染对PM2.5的贡献率下降了六个百分点,降至12%。工业减排、精准治污的效果显现。
随着治理的推进,PM2.5浓度逐渐下降,但臭氧污染逐步显现,VOCs作为生成PM2.5和臭氧的共同前体物之一,将是未来协同治理的重要对象。
北京也在不断升级手段。2021年,北京用上了一辆装载着VOCs监测设备的走航监测车,开上这辆车行走,就可以实时监测周围VOCs的排放情况,快速捕捉到VOCs的排放高值。
目前,走航监测车每天都在全市行走,包括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等,针对同一个区域,白天晚上各走一次,以监测早晚VOCs排放的不同情况。“走航监测车可以帮助摸排VOCs排放的高值区域,也可以根据相关企业每年的排放情况来开展走航工作,这对检查人员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辅助手段。”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自动监测室高级工程师张博韬说。
其实,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会接触到VOCs,且衣食住行也都会造成VOCs排放。像衣服脏了送去干洗,干洗剂的使用会产生VOCs;买了新房,装修过程中涂料和胶粘剂的使用会产生VOCs;驾车出行,汽油挥发和燃烧会产生VOCs;车辆剐蹭,补漆过程会产生VOCs;一日三餐,烹饪过程也会产生VOCs。
对于个人来说,转变生活方式就是在支撑北京市VOCs减排,比如装饰装修时尽量选用低VOCs含量的涂料、胶粘剂;不购买过度包装的商品;出行时尽量选择绿色出行方式等都是身体力行地在支撑北京市的VOCs减排。
出租车更换三元催化器。
专家点评
肯定成效同时理性看待未来
“2013年以来,北京市空气质量持续显著改善,大气PM2.5年均浓度的改善幅度之大、速度之快前所未有,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相信北京市民对北京市大气污染治理的这份答卷是非常满意的。”清华大学教授、国家环境保护大气复合污染来源与控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书肖充分肯定了北京市的大气治理成效。
在2019年3月,联合国环境署发布了《北京二十年大气污染治理历程与展望》。联合国环境署亚太办主任德钦表示,北京作为发展中国家一座极具代表性的大城市,在大气环境质量改善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世界上没有其他城市或者区域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取得这样好的成绩。
对于今后北京的大气污染治理,北京市民也需要更为理性地看待。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表示,空气质量改善并不是一个“只左不右”的过程,这其中涉及本地减排、周边减排和气象条件三大因素。从2013年以来,北京本地减排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周边区域减排也良性跟进,后续减排的空间就要依靠北京和区域的联动减排。“从开始达标过渡到稳定达标,这也是一个目标,所有东西都是将阵地打下来以后,还得巩固才能继续往前走,也就是得不断减排把底线守住。”
贺克斌说,未来如果北京的空气质量出现波动,也是很正常的现象,“控制在小幅波动,类似震荡曲线,只要整体趋势是下降的,就不用纠结某一年到底是不是又出现反复。”贺克斌说,如果PM2.5年均浓度出现反复,是非常正常的情况,其他发达国家在大气污染治理过程中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形,大家应该理性看待这一问题。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