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因中国而辉煌
顺义区乔波滑雪场内,青少年体验雪上运动乐趣。 本报记者 武亦彬摄
2022年2月20日,北京“鸟巢”,当星星五环随着《我和你》的音乐缓缓升起,在半空与雪花火炬交汇,全球唯一一个“双奥之城”铸就华章。
那一刻,梦回2008!
2008年8月8日,也是在北京“鸟巢”,第29届夏季奥运会开幕,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诞生112年来首次走进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古老的东方文明热切地向全世界展示“今日之中国”。
何为“今日之中国”?2008年,是改革的中国、腾飞的中国、发展的中国。2022年,是崛起的中国、自信的中国、担当的中国。
过去两年多,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延宕,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受到极大影响,犹如在黑暗隧道中前行。能不能如期举办冬奥会?北京如何再现夏奥“无与伦比”的荣光?
在瑞雪迎春之际,中国兑现庄严承诺,呈现出一届“里程碑式”的冰雪盛会。对此,西方媒体不吝赞美。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评价:“对于中国而言,北京2022年冬奥会取得了超出预期的巨大成功。”法新社评价:“尽管本届冬奥会面临疫情的挑战,但中国承诺举办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冬奥会的目标已经实现。”
无数亲身参与、亲眼目睹这场盛会的人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因冬奥而精彩,冬奥因中国而辉煌!
屡破纪录
精彩赛绩刷新冬奥历史
女子3000米,3分56秒93!
男子5000米,6分08秒84!
女子1500米,1分53秒28!
……
女子1000米,1分13秒19!
破!破!破!这是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在北京冬奥会期间的日常。在速度滑冰设世界纪录和奥运会纪录的12个项目中,几乎每个项目的夺冠成绩均打破了纪录,共13次刷新奥运会纪录,其中1次刷新世界纪录。
“最快的冰”,已是实至名归。
“跑出60公里时速感觉棒极了,我们所有运动员都能在这里做到最好。”荷兰名将凯尔·内斯在速度滑冰男子1500米决赛中,以1分43秒21的成绩破奥运会纪录夺冠。而他所打破的纪录,其实也就刚诞生3分钟。
本届冬奥会,中国代表团不仅首次实现全项目参赛,而且创下了冬奥会参赛史上的最佳成绩,勇夺9枚金牌、4枚银牌、2枚铜牌,在冬奥赛场展现出新时代中国运动员的精神风貌和竞技水平。来自各国的运动员也展示出最好的自己,109枚金牌总数为历届冬奥会最多,共刷新2项世界纪录和17项冬奥会纪录。
千磨万击还坚劲。高超的竞技水平是运动员拼搏精神的体现,同时也离不开东道主近7年的精心筹办。
一流的竞赛场馆。
“冰丝带”采用了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环保的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冰面下的混凝土冰板层平整如镜面;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雪游龙”1.9公里长的蜿蜒赛道,有着毫米级的喷射精度;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雪飞燕”7条赛道全长9.2公里,最大垂直落差可达900米,由山顶向山谷蜿蜒。
一流的组织运行。
被外媒称为“防疫泡泡”的高效闭环系统,将阳性病例率控制在0.01%,让这里成为全世界最安全的地方之一;5分钟到场、15分钟完成救治转运的航空医疗救援,为雪上项目提供最可靠的医疗保障;核心系统全面“上云”的史上首个“云上冬奥”,工作人员只需携带一个约900克重的“5G背包”,就可完成一场比赛直播。
一流的服务保障。
24小时不“打烊”的冬奥村,外国运动员不仅能品尝北京烤鸭、中国饺子,还能体验“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学习中国功夫;24小时不“断电”的12345热线,可提供21个外语语种服务;24小时不“停运”的冬奥会主媒体中心,500余名赛会志愿者坚守在岗,让人们感受“Z世代”的热情。
精彩纷呈的赛事,温馨细致的服务,给外国运动员、随行官员、媒体记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法国自由式滑雪运动员泰丝·勒德说:“这届冬奥会无懈可击,组织也很到位,我们度过了一次很棒的冬奥会。”
曾参加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奥地利记者耶奥格·福莱索,则再一次惊艳于北京冬季的魅力,“我愿意一次一次地再来这里,和大家相聚!”
双奥场馆
树立可持续发展新典范
蔚蓝的天空、很酷的“大烟囱”、五彩的会徽和运动员的“飞天一跃”,被框进同一个镜头,古与今、动与静、力与美,就这样融为一体。
北京冬奥会上,首钢滑雪大跳台“雪飞天”,火出了圈。
美国《华盛顿邮报》这样描述:在60米高的起点,奥运选手们能看到一幅壮丽的全景画。在正前方,他们可以看到宏伟的北京天际线,一栋栋摩天大楼直插云霄。在身后,他们可以看到远处峭拔的、褐色的西山。而在他们的左边,他们可以看到一排充满科幻气息的冷却塔……首钢滑雪大跳台,可能带来了本届奥运会上最超现实的画面。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走过百年,奥运场馆的赛后利用,长期属于世界级难题。北京作为“双奥之城”,如何充分挖掘、利用好奥运遗产?北京冬奥会的可持续性探索,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借鉴。
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通过架空结构的转换,在泳池上架设高精度的冰壶赛道,最快13天就可变为“冰立方”,成为世界首个“水冰转换”的场馆。
国家体育馆“冰之帆”,在新增冰球比赛功能的同时,还扩建了冰球训练馆,863块具有凹凸质感的压花玻璃,还原出一个美轮美奂的“冰堡”。
年过半百的首都体育馆,秉承“修旧如旧”理念,外观保持原貌,但在场馆内部建设了一块多功能转换标准冰场,并结合最新的声光电技术打造出“最美的冰”。
吸引无数篮球少年的五棵松体育中心,6小时可实现“冰篮转换”;“冰丝带”拔地而起的地方,曾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射箭、曲棍球临时场馆;位于百年老工业园区内的“雪飞天”,除跳台本体外,其配套设施全部由原有的老厂房和工业建筑修缮改造,被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称赞为“世界工业遗产再利用和工业区复兴的典范”。
“北京最大程度地使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遗产,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了新的双奥遗产。”北京冬奥组委规划建设部部长刘玉民表示,北京冬奥会是《奥林匹克2020议程》颁布后第一届从筹办之初就全面规划管理奥运遗产的奥运会。
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
未雨绸缪的中国智慧,也体现在新建场馆的赛后利用。北京冬奥会所有场馆,在建设之初就同步考虑了赛时使用和赛后遗产的双重要求,制定形成了《场馆遗产计划》。
“雪飞燕”赛后将成为世界一流的比赛场地和项目训练基地、国内一流的山地户外运动中心、国内领先的大众冰雪和户外运动体验基地。
“雪游龙”赛后将打造兼具大型赛事举办与大众休闲体验双重属性的特色场馆,成为延庆赛区具有标志意义的独特景观。
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赛后可实现多业态相融、春夏秋冬四季运营,成为覆盖全民、面向世界的冰雪娱乐、休闲度假、山地户外胜地。
北京冬奥村则“筑巢引凤”,赛时是全球奥运健儿的“家”,赛后将转型为广纳英才的人才公寓。
……
国际奥委会品牌和可持续发展总监玛丽·萨鲁瓦评价,北京冬奥会的场馆利用模式为未来的奥运会提供了借鉴经验,也为场馆长期运行提供了方案。
3亿目标
开启全球冬季运动新时代
这个冬季,北京滑雪场一到周末就排队,上午9点以后教练都约不上。蹒跚学步的萌娃、初来乍到的“小白”、装备齐全的滑雪迷乃至花甲之年的老人,都着迷于雪场上的大型周末派对。他们,都是参与冰雪运动的3亿分之一。
“北京迎来了冰雪运动发展的‘黄金时期’。”北京市滑雪协会主席李晓鸣说。
借着冬奥的“东风”,中国迎来冰雪运动和冰雪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提前实现了“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
统计显示,自2015年北京成功申办冬奥会以来,截至2021年10月,全国居民参与过冰雪运动的人数为3.46亿人,冰雪运动参与率24.56%。其中,北方地区冰雪运动参与人数为1.86亿人,南方地区冰雪运动参与人数为1.61亿人。
太舞滑雪小镇常务副总裁李永太,对冰雪运动由冷转热感受最深。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塞外山城崇礼,因为筹办冬奥会,基础设施全方位提升,变成世界瞩目的冰雪小镇。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前的2019年,太舞滑雪小镇的年客流量已达到80万。“京张高铁、京礼高速修到雪场门口,全世界最好玩的冰雪项目都来了。”
中国的冰雪运动版图不断拓展,不仅“走进”山海关,还“迈过”秦岭淮河,在大江南北呈现“遍地开花”之势。
用四川话送祝福的宋祺武、来自不曾下雪的广东湛江的彭俊越……北京冬奥会上中国运动员天南地北的方言,就是一个观察的窗口。此次参赛的运动员来自全国20个省区市,覆盖区域北达黑龙江省,南抵广东省,东至上海市,西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以推广和普及冰雪运动为主旨的“全国大众冰雪季”,是另一个观察的窗口。2014年至今连续举办的“全国大众冰雪季”,从第1届的京津地区、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扩展到第7届的31个省区市、184个地市,累计参与人次超过3.65亿人。
如今,户外滑雪场已经不再是北方地区的专属。“下雨也要滑,大雾也要滑,南方人对冰雪运动的热情很高。”桂林全州县的天湖滑雪场——中国最南的户外滑雪场,经营4个雪季后,已在近20万人心中播撒下冰雪的种子。
在巴赫看来,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是中国为全球奥林匹克运动作出的最大贡献之一,开启了全球冬季运动的新时代,将使全球冬季运动参与度登上新台阶,让中国人民和全球各地的冬季运动爱好者从中受益。
中国浪漫
创造人类团结新境界
“你好,冰墩墩!”在过去十几天的奥林匹克时间里,吉祥物冰墩墩是全球社交媒体上的“顶流”。这只裹着冰晶外壳、憨态可掬的大熊猫,不仅轻易俘获了海内外人士的心,更收获了一批又一批“墩迷”。
日本电视台记者辻岗义堂,就是头号“墩迷”。出镜时,他身穿“冰墩墩”T恤、手举“冰墩墩”玩偶、证件上挂满“冰墩墩”徽章,甚至将自己的昵称改为“义墩墩”。在他眼中,这只吉祥物代表着精彩的北京冬奥会,代表着乐观、开朗和热情的中国人民。
“此刻的中国,用憨态可掬的‘冰墩墩’表达了创造非凡、探索未来的自信,传递疫情之下团结互助的友好信号,展示以和为贵、热情好客的民族品格。”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金元浦说。
近130年间,奥林匹克精神从一座城市传向另一座城市。2022,当冬奥会遇上中国年,持续上演的“中国式浪漫”也为奥林匹克精神注入了新的元素。
冬奥村里,喜庆的春联、火红的窗花、吉祥的中国结,各代表团运动员体验着浓浓的春节年俗;赛场上,印有龙纹和京剧脸谱的头盔、宛如同心圆玉璧的冬奥奖牌,方寸之间展示着东方美学;赛场外,在永定门城楼远眺古都风貌,在长城脚下观赏民俗表演,在吉祥大戏院聆听京腔京韵,中外记者感受着古老又现代的北京;开、闭幕式上,二十四节气的流转,“一朵大雪花”的故事,轻轻摇曳的柳枝,让全球观众领悟着和而不同的东方哲学。
竞技体育,从不止于胜负成败。“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是奥林匹克的新格言。
于是,我们看到:中美冰壶队互赠徽章;谷爱凌和对手深情拥抱;苏翊鸣与儿时偶像并肩站上领奖台;老将肖恩·怀特传奇谢幕无缘奖牌,却赢得了在场观众、对手和裁判的掌声和敬意……
“当前,世界需要一届成功的冬奥会,向世人发出明确信息,即任何国家、民族、宗教的人民都可以超越分歧,实现团结与合作。”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的话,道出了国际社会的殷切期盼。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人类唯有团结一心,以合作代替对抗,用包容消弭偏见,才能建设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地球村”。一起向未来,这是北京冬奥会的主题口号,更是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初衷。
北京冬奥会期间,习近平主席同俄罗斯总统普京共同宣布中俄体育交流年正式启动,同阿根廷总统费尔南德斯共同宣布启动2022中阿友好合作年,中方还同吉尔吉斯斯坦签署关于经典著作互译出版的备忘录……
未来之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