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频道>>本网特稿

北京东城区将统筹全区会馆旧址转化利用 加快打造演艺生态圈

2022年02月11日15:58 | 来源:人民网-北京频道
小字号

人民网北京2月11日电 (池梦蕊)2月9日,东城区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会审议了《东城区推进“会馆有戏”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为更好实现会馆旧址内涵挖掘、创新展示、保护利用,打造“会馆有戏”演艺生态圈指明了方向。

2021年10月以来,东城区在颜料会馆拉开“会馆有戏”演出序幕,常态化举办“魅力新国风”等主题演出。2021年12月25日,颜料会馆、临汾会馆、台湾会馆“会馆有戏”联动演出精彩亮相,“会馆有戏”在东城区全面落地。截至目前,共演出24场次,观演超过1700余人次,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多点联动,打造会馆演艺新空间。东城区会馆建筑千姿百态,会馆文化包罗万象,其反映的人文底蕴、精神价值、时代风貌都无不体现着厚重的文化力量,散发着独一无二的气质品味。《实施方案》立足东城区会馆资源集聚优势,按照“一馆一策”工作要求,整体推进“会馆有戏”建设,创新辖区会馆旧址活化利用新模式,发挥会馆旧址地域连接、文化联接、价值链接功能,提出打造东城区特色文化品牌、形成国际知名的演艺片区的发展目标,并明确建成历史文化精华展示地、先进文化潮流引领地、创意文化产业示范地、多元文化交融共生地的四个发展愿景。东城区将按照“储备一批、培育一批、提升一批”的思路,完善“会馆有戏”长效发展机制,形成全域发展的良好态势。通过演艺资源注入,契合会馆特色与历史特质的演艺新空间定位,努力让“会馆有戏”成为打动人心的文化新符号,让历史建筑焕发新生,能有效解决会馆修缮利用不充分、开放共享不充足的问题,形成以演促用、以用促建、以建促保的文物活化新机制。通过深挖会馆旧址地域特色,融合浓郁京味文化特质,打造驻场演出与多元文化IP,让各类文化要素“动起来”“活起来”“亮起来”,助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呈现出海纳百川、博采众长、兼容并包的文化气象。

坚守立场,擦亮“大戏看北京”新名片。东城区突出演艺新生态定位,制定出台《实施方案》,配套编制了《东城区推进“会馆有戏”建设工作任务清单》,努力打通会馆活化利用“最后一公里”,并持续彰显会馆文化价值和产业价值,是乘势而上打造“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的惠民之举。随着“会馆有戏”建设,东城区将不断集聚演艺人才,完善创作链条,打造叫好又卖座的特色剧目,演好新时代“东城故事”,形成“会馆有戏”精品创作高地。会馆演出坚守人民立场,将重点加强会馆旧址历史内涵挖掘与文艺创作生产,将让文艺工作者深耕于东城土壤,让东城风貌照彻文化百花园,不断丰盈百姓的精神生活。一批量身定制的“小而美”“小而精”“小而雅”演出节目,将成为“大戏看北京”的最新表达。这些“接地气”“带露珠”“有温度”的优秀作品,将滋养市民的精神世界,丰盈观众们的精神生活,不断提升市民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创新实践,打造产业赋能新典范。《实施方案》通过梳理全区会馆旧址总体情况,选取颜料会馆、临汾会馆、台湾会馆、汀州会馆北馆作为首批试点,并不断加大储备会馆开发力度。按照分步分类、精心策划、有序推进原则,统筹全区会馆旧址转化利用。引入专业化社会力量打造“会馆有戏”运营平台等,强化东城区“会馆有戏”品牌整体规划建设,培育“会馆有戏”演艺集群、运营主体、文化品牌,提升会馆综合利用业态,打造文旅融合典范,使东城成为传统文化展示地、优秀文化生发地、先进文化引领地,成为中华文化对外展示交流的重要窗口。未来,东城区还将发挥“会馆有戏”平台聚合效应,落地高水准、代表性、沉浸式驻场演出剧目,并实现书香、戏剧、博物馆等多业态融合,联动周边历史文化街区,致力于打造前门东区“会馆有戏”演艺生态圈。通过市场化运作引入更多团队、导入更多资源,更深层次推动文化资源聚合、产业要素耦合、多元业态融合,不断赋予新的文化内容,培育观演人群,持续激发文化产业发展活力,助推前门片区业态升级。

为高水准打造会馆演艺片区,《实施意见》进一步明晰“会馆有戏”发展方向,将坚持保护利用与创新展示相统一、内涵挖掘与价值拓展相统一、市场运营与文化惠民相统一、特色发展与多元并包相统一四项原则,按照“盘活资源,开展试点探索”“精心创排,深化演出内容”“分步推进,完善运营机制”“政策保障,有序有力推进”“优化提升,培育演艺生态”五个环节,不断推动保护展示、传承创新、赋能发展等。此外,东城区将坚持正确导向、强化统筹协调、加强宣传报道,全方位保障“会馆有戏”落实落地。

(责编:孟竹、高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