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频道>>十六区动态

西城推进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地百商场明年将亮相经营

2021年12月17日08:11 | 来源:北京青年报
小字号

原标题:地百商场明年将亮相经营

  本报讯(记者 解丽)昨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从西城区第二场“两会”发布会上获悉,西城区明年将持续完善地外大街业态调整,实现地百商场亮相经营。同时,将调整和提升西单业态结构与品质。

  据西城区商务局局长袁利介绍,2021年,西城区商业实现减量提质,商业规模由496万平方米下降至387万平方米,在商业密度持续下降、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背景下,实现了逆市企稳,社零额增速持续保持全市前列。1月至10月,西城区实现社零额870亿元,同比增长14.5%,增速位居全市第三。

  袁利指出,未来五年,西城区将全力推进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着力构建“东西双核”引领、“南北两带”加持、“七区五街”驱动、全域品质化生活性服务消费“一网托底”的消费新布局。所谓“双核”是打造西单金融街、大栅栏北京坊“双核消费新地标”。“随着国际消费中心示范区建设步伐,西单商圈作为西城区消费布局版图的重要消费区域,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据袁利介绍,2022年,将调整和提升西单业态结构与品质。以更新场、汉光、君太、大悦城等企业为节点,延续西单时尚潮流的商业基因,引导项目提质,向高端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强化首店经济,引入新场景、新体验门店,布设高品质国际品牌酒店,全面打造更高档次、商办融合、与国际文化交往功能相匹配的国际时尚商业业态。

  同时,西单新一代、西单商场、图书大厦将进行改造升级。“我们还将丰富砖塔胡同的文化节点,增加辟才胡同优质的服务业态,推进宏庙胡同与灵境胡同以文创、共享办公为主要功能的项目改造,以活化背街业态。”袁利说。

  袁利还透露,明年将持续完善地外大街业态调整,实现地百商场亮相经营。据了解,地百商场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营业,逐步成为北京市知名的百货商场,地外大街的地标。目前,经过沿街立面的局部“削层、退台”改造,地百已经亮出古朴的外立面。“目前还在对其业态进行最后的调整,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依旧会保留‘地百‘这两个字。”袁利表示。

  此外,西城区鼓励实体商业数字化升级,拓展社交营销、直播卖货、云逛街等新模式,优化消费者购物体验。充分发挥“西城消费”平台优势,打造“西城消费”视频号,丰富文化、旅游、体育、住宿等企业上线,深入推动消费新融合。整合区域优质商业资源,开展系列促消费主题活动,以多种形式及丰富内容活跃消费市场,联动线上线下。在重点商圈和大型商场搭建“5G+河图”系列主题新场景,形成联动效应,推动商旅文体、游购娱消费创新融合,拓展消费增长新动能。摄影/本报记者 魏彤

  亮点

  原聚龙市场将转型为新科广场

  昨日,北青报记者从西城区第二场“两会”发布会上获悉,西城区明年将进一步提升金科新区综合品质。原聚龙市场将转型为新科广场,通过挖掘北展区域文化底蕴,引入首店经济、夜经济。

  据中关村西城园管委会常务副主任袁文介绍,今年,金科新区核心区正式开放,金科广场亮相,新动力金融科技中心投入使用,成功举办北京金融工作座谈会、首届全球金融科技峰会等多项金融科技主题活动,成为北京城市复兴标杆和网红打卡地。首创·新大都金融科技产业园、北广金融科技大厦完成改造、开业运营,中糖大厦、融耀新华大厦等多栋楼宇完成了升级改造。全年改造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为国家级金科新区发展提供空间支撑。

  袁文强调,2022年将进一步提升金科新区综合品质。原聚龙市场将转型为新科广场,通过挖掘北展区域文化底蕴,深入研究目标消费客群特色及需求,将首店经济、夜经济作为项目特色,引入人气美食、文化空间、互动体验、科技展厅等业态有机结合,将地上、地下空间统一规划。通过西外文化休闲广场的改造提升,结合周边市民的需要打造城市休闲中心公园。以城市文化景观带动地下服务配套商业,打造“新场景、新潮流、新体验”为目标的金科新区文旅、休闲、社交目的地。

  明年计划增加义务教育学位10000余个

  昨日,北青报记者从西城区第二场“两会”发布会上获悉,2022年,西城区计划增加义务教育学位10000余个。同时,实行教师弹性上下班制度。

  据西城区教委主任王攀介绍,2021年,西城区千方百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学位供给,新增学前教育学位2000个、义务教育学位13000个。2022年,西城区将进一步做好“有温度”的教育。

  首先,努力破解“小胖墩”“小眼镜”“小豆芽”“小焦虑”问题。切实保证孩子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质量,提高在校体育锻炼的实效性。其次,丰富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通过“小跳绳”“小游戏”“小比赛”等形式,深入推进“跳动校园”等系列活动,以跳绳等简单易行的运动项目作为突破口,突破场地和空间限制,因地制宜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

  同时,深入推进“双减”工作。一是继续给学生减负。加强学生作业研究与优化管理,通过布置科学合理有效作业,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二是关爱教师成长,实行教师弹性上下班制度,更加关注教师职业的幸福感。

  此外,继续扩增学位。2022年,计划增加义务教育学位10000余个。针对幼儿数量变化,统筹存量,精准扩增学前学位,不断提高学前教育普惠率。

  本组文/本报记者 解丽

(责编:孟竹、鲍聪颖)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