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频道>>十六区动态

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力争2023年具备开放条件

2021年12月16日16:13 | 来源:人民网-北京频道
小字号

人民网北京12月16日电 (尹星云)据北京通州区两会消息,目前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主体结构已全面封顶,力争2023年底前具备开放条件。未来五年,副中心大剧院、图书馆、博物馆将全面建成并高水平运营。

城市副中心剧院又名“文化粮仓”

剧院的设计理念源于通州古粮仓和运送物资的船舶,建筑面积约12.53万平方米,高度为49.5米,包括歌剧院、音乐厅和戏剧院及室外剧场,总座位数约5500个。本项目集演艺演出、艺术创作、文化教育、现场体验等功能于一体,对标世界级一流标准对剧院进行设计、建设,将满足各类世界级演出要求,进一步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视野和感官体验。

剧院项目各厅堂的设计对标国际一流剧院的声学标准,力争为广大观众提供卓越的观演体验。为了保证剧院达到国际顶级的音质效果,歌剧院混响时间设计为1.5秒,可满足西方歌舞剧演出要求;音乐厅混响时间设计为2.0秒,可满足四管制交响乐演出要求。

同时,声学工程师和建筑师共同对四座观演厅进行了三维精细形体设计,通过调整观众厅的形状来精确控制观众厅内的声学反射和散射,借助专业的声学计算机模拟软件,确定观众厅内各个界面的室内材质和构造要求,确保观众厅每个座席均有优良的听感体验。此外,音乐厅和歌剧院的背景噪声、环境要求均高于国家甲等剧院要求,可满足国际顶级声学的安静要求。

城市副中心图书馆又名“森林书苑”

图书馆的设计理念源于中国传统“赤印”和银杏树叶片,建筑面积约7.5万平方米,建筑高度22.3米,设有古籍文献馆、艺术文献馆、少儿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开架阅览区、立体书库、报告厅等功能分区,日接待量约为5000至8000人次。项目定位为现代大型省级公共图书馆,集知识传播、城市智库、学习共享等功能于一体,将森林景观与图书阅览区融为一体,形成极具亲和力的公共开放空间,努力为读者营造一个舒适放松的阅览环境,进一步增进了图书阅览的人文体验。

城市副中心图书馆地下一层以文献典藏作为主要功能,在建设中引入了国际领先的“智慧机械书库”技术,该书库面积约3400平方米,高约16米,设计文献总典藏能力可达到650万册,运用自动化技术融合传统图书馆整理书籍文献的“采、编、分、典、流”业务,以信息处理和文献流通为依托,有效提升藏书量和检索效率,实现了高密度存储库本、高效率流通借阅、高质量服务读者的目标。

机械书库能够快速响应读者的借阅需求并精准完成文献自动出入库动作,实现了从传统图书馆“人找书”到“书到人”的服务模式创新,充分体现出智慧型图书馆的功能定位,为广大读者带来图书借阅新体验。

大运河博物馆又名“运河之舟”

这座镶嵌在城市森海中的“运河之舟”设计理念源于古运河图景中的船、帆、水三个元素,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建筑高度35米,日接待量约为6000人次。项目定位为智慧型综合博物馆,集收藏保管、开放式展陈、科学研究、社会教育、文保修复等功能于一体,将成为立足城市副中心、辐射京津冀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阵地和展示城市发展的生动窗口,为参观者带来文化熏陶与情感共鸣,进一步满足市民的文化学习需求。

大运河博物馆对标国际一流博物馆进行设计建设,具有馆藏文物安全保护措施等级高的特点。为降低可能发生地震对馆藏文物的影响,博物馆结构设计方案按照罕遇地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采用先进的隔振技术,通过对建筑物的上部和基础之间加设“隔震层”进行减震设计,通过满布在结构柱上的242个隔振支座,将博物馆上部结构和下部基础分离开。通过安装抗震支座,使建筑最大水平位移变形能力达到1.2m,发生地震时能够有效消减74%的地震力,较好阻隔地震波导致的基础位移对上部结构的影响,最大程度保证了建筑主体结构、室内重要设施和文物安全。

大运河博物馆目前已全面完成项目主体工程施工建设,正全力推进项目外幕墙工程施工作业。未来开馆后将成为一座停靠在千年运河畔的文化方舟。

据了解,按照工作计划,2022年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项目计划完成全部主体结构及幕墙工程,机电工程、区域内小市政基本完工;精装修工程完成90%,并配合使用单位运营布展。

(责编:孟竹、高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