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频道>>文化

百年红楼 魅力永存:探索建筑文物内举办大型主题展的新路径

施芳
2021年08月05日10:13 | 来源:人民网-北京频道
小字号

观众在红楼前合影。人民日报记者施芳 摄

“在现场,可以更真切地感受那一段光辉岁月!”7月末的一个上午,山东青岛西海岸新区第一高级中学的120多名师生来到北大红楼,开启了他们期待已久的红色研学之旅。

6月29日,“光辉伟业 红色序章——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主题展”正式与公众见面,人们参观热情高涨。“预约人数已达上限,两周之内的名额早就满了。”中共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常务副馆长杨家毅说。

精心保护 展现革命旧址原貌

北大红楼,落成于1918年,是当时北京大学校部、文科、图书馆所在地,迄今已逾百年。

这座红砖砌筑、红瓦铺顶的近代四层建筑见证了许多大事件。它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也是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主阵地、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孕育地,还是中共北京第一个党组织的诞生地。

如何真实生动地再现北大红楼的历史、传承红色基因?2019年,相关部门开始筹备主题展。“红楼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起初展览的地点没有选在这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长、展陈组负责人罗存康介绍,但大家很快意识到,北京早期革命活动与红楼息息相关,在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办展览更有感染力。

随着8家办公单位陆续搬离,红楼的整体修缮、策展有序展开。为了恢复原有的历史风貌,设计人员查阅了大量历史照片、图纸和档案,对历次修缮情况作了系统梳理,考察了双清别墅、辅仁大学等同时期同类型历史建筑。大到周边街区环境、小到墙缝的具体做法,修缮的每一项内容都力争有史可查、有据可依。设计方案、施工工艺全程聘请专家指导,论证会开了100余次。

“我们坚持最小干预原则,尽可能保留原结构、原部件。” 北京国文信文物保护有限公司革命文物保护研究所所长王庆一告诉记者。修缮中,对开裂、损朽等存在隐患的木构架进行加固,对墙面酥碱处进行封护,延缓病害发展,保留岁月留在砖表面的痕迹,对于原瓦面有微小残损但不影响使用的不做更换。“它们都是红楼走过百年的见证。”

展陈设计中,也处处体现着对红楼的最大保护。展墙选用轻型材料,与地板接触面加设橡胶隔垫;室内不做大型场景,多采用微景观、壁式景观,减轻负荷……

“人们来到这里,一是瞻仰红楼,二是看展览。”清华大学展示艺术研究所所长洪麦恩说,展陈尽可能不遮挡建筑,保持红楼的原始风貌,激发观众对革命先贤的追思与敬仰。经过精心设计,展板可推可拉,或使用格栅结构,阳光透过窗户,洒满展室;文物展柜不设底箱,百年前的铸铁暖气等设施尽在眼前;白墙、红色地板、长条板凳,长长的走廊依然朴素庄重。

北大红楼外景。人民日报记者施芳 摄

用心策展 讲好红色传统故事

958张照片、1357件文物、40件艺术品、13个珍贵影像视频……在红楼里穿行,红色木地板“吱呀吱呀”作响,人们仿佛回到了激情澎湃的觉醒年代。

“在红楼办展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罗存康坦言。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是一个宏大的历史主题,展陈内容丰富。但红楼最初设计为学生宿舍,上下四层,工字形结构,68个房间,观众需要不断进出。

在复杂、断续的空间里如何表现宏大的主题?展陈人员确定了“一室一专题,室室有亮点”的方案,努力让展览与建筑文物相融合,给观众以沉浸式的参观体验。

走进一层东南角119号房间,办公桌上,一本泛黄卷曲的台历,时间停留在1919年5月4日,这是图书馆主任李大钊的办公室。1920年4月,李大钊与俄共(布)代表维经斯基在这里会晤,推动了建党进程。在毗邻的会议室中,1920年10月,北京共产党小组正式成立。李大钊满怀豪情地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一楼西头的阅览室,是青年毛泽东工作过的地方。当年,这位操着湖南口音的年轻人每天从景山东街三眼井胡同出发,步行到阅览室,登记新到报刊和阅览人的姓名,管理15种中外文报纸。置身于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阵地,他“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

二层西南角的第三十六教室,李大钊、鲁迅曾在这里授课,能容纳七八十人的屋子坐无虚席。自1920年起,李大钊在北大文科开设了《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唯物史观》等课程——这是中国高校第一次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列入课程。

“红楼是一个生动课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那一段历史,激发爱国热情。”山东青岛西海岸新区第一高级中学历史教师丁健说。

党史文物大多为文献、档案、书刊,信息量很大,但参观时间有限,怎样突出重点,潜移默化引导观众?策展人员、大纲作者、设计师整整用了一年多时间,对征集的纸质文物逐一研究,悟出了“门道”:最重点的纸质文物放在醒目位置,重点文字标上红线;比较重要的纸质文物,装裱镜框或做成挂龛上墙展出;展板文字通过字体、颜色、材质、雕刻手法的变化来区分。63 期《新青年》、50 册10 种文字的《共产党宣言》矩阵式排列,强化视觉冲击力。

全息影像、体验式投影、交互式触摸屏等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让展览“活”起来。“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须知一个新命的诞生,必经一番苦痛,必冒许多危险……”轻触屏幕,读着《新青年》激昂的文字,首都医科大学燕京医学院大二学生吕坤译感慨地说:“为了民族解放,许多仁人志士艰难求索。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倍加珍惜。”

潜心研究 深挖文物历史内涵

“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这是红楼门前原先悬挂的牌子,如今成立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名称之变,体现出人们对这段历史的再认识,进一步彰显红楼在中国共产党北京早期革命活动中的重要地位。”洪麦恩说。

“展览从历史事实和思想观点两方面充分吸收了最新学术成果,将反映历史规律与呈现历史事实相结合,取得以事明理、以理驭事的展陈效果。”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副秘书长朱华东说。北京近几年围绕中共早期北京革命活动开展课题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具体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建设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北大红楼革命精神”专题研究报告,出版八卷本《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丛书》等,这些成果为展览提供了学术支撑。

为确保展览导向和史实准确无误,展陈组先后邀请团中央、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指挥学院及北京大学等单位的权威专家审读展览大纲细目和版式稿,展览大纲先后修改了30多遍。

“不同于走马观花式参观,观众来红楼希望获取更多信息,这就需要我们深入挖掘文物的历史内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副研究馆员程皓深有体会。以往人们对北京早期党组织指导北方地区建立党团组织的历史了解不多,研究成果较少。展览中,李大钊在天津维斯理堂演讲的听课证、土默特旗学生在北京蒙藏学校的合影等一批重要史料,一张党团组织在中国北方广泛发展的示意图,生动展示了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后,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到天津、唐山、保定、太原、济南等地指导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同时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的壮阔历程。

徐继珂是河北省故城县一家建筑公司的管理人员,业余爱好收藏革命文物。通过大量阅读党史文献,他对早期红色理论刊物的名称、翻译者(作者)、出版时间、出版社等信息了然于胸。去年,他偶然得知一位广西朋友手头有《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号,即马克思研究专号,其中刊发了李大钊撰写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仔细看过杂志照片,徐继珂确定为原版,当即决定购入。不久之后,他把这本杂志连同《新青年》第五卷第五号等35件红色理论文献,一起捐给了红楼,成为展览中珍贵的藏品。“把革命文物拿到博物馆展示出来,让更多人受教育,这才真正体现了它的价值。”徐继珂言语诚恳。

讲解是展览的重要一环,大纲编写人员与讲解员共同打磨讲解稿,反复修改20多遍。七一之后,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又进行了修改。大家还挖掘了上百个文物故事,整理出 254个知识点。

党史讲解要求有极高的政治素养,从香山公园、 颐和园、陶然亭公园等抽调的20位讲解员接受了半年的专业培训,除了研读《中国共产党历史》《北京党史》等书籍,还参加了党史专家开设的专题讲座。朱宁原先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工作,对红楼了解不多,如今他对这段历史有了深刻的理解。“不能为讲而讲,要把重要的结论告诉观众。”在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三次论争这一部分,起初只讲论争过程,修改后的讲解稿加上了一句话:争论的结果是中国必须走马克思主义道路。

“我们将坚持学术强馆,打造开放的学术平台,举全社会之力,进一步加强与红楼相关的人物、事件、思想的研究。坚持社教兴馆,把展览办到‘云’上,送进学校、社区,让更多人体味老一辈革命家的初心使命,激励人们在新时代砥砺前行。”杨家毅表示。  

(责编:孟竹、郭亚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