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由北京出版集团主办的《“心”抗疫,新成长——后疫情时代青少年心理问题疏导与防控》专题讲座在2020北京书市举行。团中央12355青少年网络心理咨询平台负责人、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主任许建农针对后疫情时代青少年群体中常见的心理问题,讲解了如何帮助青少年进行心理疏导、增强心理防护能力的主要方法。
据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面向全国10万青少年开展的抽样调查显示,近半数的受访青少年认为自己受到“憋闷”“恐惧”“紧张”情绪困扰,约三成受访者表示“全天基本离不开手机”,还有10%的青少年“一天中什么也干不下去,就是玩游戏”,甚至出现因为玩手机和游戏导致家庭矛盾的情况。许建农表示:“这些疫情期间常见的青少年心理问题,如果不在后疫情时代加以解决,将有可能成为一种惯性,影响到孩子长期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所以后疫情时代心灵‘抗疫’仍不容忽视,必须作为一场持久战来应对。”
讲座现场,许建农结合当前防疫形势,就如何疏导青少年心理问题,向广大青少年、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建议:
第一,识别与接纳自己的情绪。青少年处于焦虑、紧张、烦躁的状态中时,首先应识别并接纳自己的情绪,认识到产生负面情绪是一种正常的状态,只有这样才能静下心来寻找解决办法。
第二,将注意力集中到学习、工作、家庭本身。作为青少年、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对疫情最好的方式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自身应该做的事上,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家长、老师把注意力集中到工作上,集中到照顾监护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上。
第三,改变行为模式,目标细化,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疫情期间,部分青少年容易出现拖延的症状,继而产生焦虑、恐惧情绪。遇到这种情况,建议将完成学业任务的目标一步步细化,先完成容易完成的,焦虑感和拖延就可能慢慢缓解。
第四,积极沟通,强化社会支持系统。青少年心理不成熟,承受能力较弱,这时家长应更多地跟孩子沟通,让孩子把心里的恐惧、忧虑说出来,从而减弱青少年的心理压力。
第五,阳光心态,科学防护,劳逸结合。阳光心态不仅仅指孩子们,家长们自身的心理健康也很重要,生活中不要把消极、恐惧的心态传递给孩子,否则心理疾病也像生理疾病一样,容易传染。
“如果发现青少年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比如创伤后应激障碍、幻觉、严重的睡眠障碍等,应该及时到医疗机构、专业部门寻求帮助。”许建农强调。
许建农谈到,对即将面临高考的同学们来说,自我调控能力在关键时刻非常重要,同学们应该建立自己一定的生活规律,一定的信念和计划,尽量不要因为外界的变化而轻易改变自己学习、生活的规律,这些规律性的东西才能让你正常地发挥出自己平时的学习水平。
讲座最后,许建农表示:“历史上每一次灾难无不以历史的进步作为补偿。面对疫情,我们更应该增强自己的信心,在疫情中成长。每个人经历的挫折和打击都将变成自己前进的动力。我们的孩子们在青少年时期出现一些问题,没什么可怕的,第一是接纳,第二是让孩子们通过挫折,让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更加坚强,并且以此为动力,以此为财富,在今后的成长中焕发出新的动力。”